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二历史周考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都城在A、平城B、长安C、洛阳D、咸阳2、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3、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C、直接推动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7、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9、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10、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A、内迁的过程B、汉化过程C、农业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1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12.《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B.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剧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1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③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1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15.修建于北宋中期的福建莆田木兰陂工程,既能抵御海潮,又能灌溉农田。这一成就与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青苗法B.募役法C.农田水利法D.方田均税法16.下列关于免役法实施后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A.可以使广大民众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富户交的免役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D.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17.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8.宋太祖鼓励功臣宿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造成的后果不包括()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大部分土地为地主所有,自耕农急剧减少C.地主隐瞒土地数目,少交赋税,造成政府财政困难D.商品经济活跃,市场繁荣19.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树交税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20.下列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改革的是()①管仲改革②魏文侯改革③商鞅变法④王安石变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选择题答题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材料解析题:(两小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