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字经》的历史架构与历史观三字经的历史架构:篇幅不够五百字每个朝代都没有漏掉我们小时候,关于中国历史有一句简略的口诀:“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简练是做到了,却是漏洞百出,误人子弟。十个字,把隋朝、魏晋南北朝全扔掉了。为培养孩子的历史观,古代有不少这方面的普及读物,例如鉴略。读过鲁迅朝花夕拾的人应该有印象,在五猖会这篇文章里,鲁迅正想兴高采烈地去参加“五猖会”,他的父亲却叫住他,要他背诵一部书,这部书就是鉴略。鉴略可以说是一本五字版中国通史,又叫五字鉴,极其详细,从远古讲到元明,清朝人称它是一部二十一史提要。虽然是提要,却也有万余字,其实不适合现代的小朋友阅读。三字经也有相当一部分篇幅是讲述中国通史的,却简略多了,加上清朝的篇幅还不足五百字。其实在三字经刚问世的宋末,篇幅还不足四百字,但框架基本上清楚了,每个重要的朝代都没有漏掉。例如最让人容易混淆的南北朝,在这里讲得清清楚楚:“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二十四个字,把南边的宋齐梁陈,北边从北魏到东魏、西魏,再到北周、北齐的发展线索,全交代清楚了,行文又不复杂,而且作为韵文,十分方便记忆。所以,个人认为,把“三字经”中关于通史的部分独立出来记忆,也可以培养小朋友完整有序的历史观。三字经的历史观:比较客观冷静宋以后历史的阐述稍嫌啰嗦传说三字经的在保持行文简略流畅方面,而后人所加的部分,就显得稍微啰嗦。例如王应麟笔下的唐朝:“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二十四个字概括近三百年,而时间差不多的明朝,则用了三十六个字,稍嫌啰嗦。尤其是清史部分,“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西汉二百多年,只用了十二个字,清朝不过多几十年,却用了48个字,啰嗦了不只一点点,例如讲康雍乾盛世的“民富安,治绩夸”,完全是累赘。当然,也不能怪后来的编者有所偏重,其实,任何编者都会有这么一个困惑,对于和自己相近的朝代,总是难以取舍,觉得这也重要,那也重要。古代的容易简化,近代的则看不清了,这和历史视野有关系。有路可循提供了学习历史的正确途径在将近五百字的微缩版中国通史之后,难能可贵的是,三字经还提供了如何系统掌握中国历史,如何阅读中国历史典籍的路径——“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中国史籍确实浩瀚如海,一一细读不太现实,所以主张“读有次”。首先,有四部经典要掌握,即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是写得最好的纪传体史书。再怎么简略也不能简略这四部。后面的十几部纪传体通断代史实在难以一一阅读,那就靠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在今天都已经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部头经典,其实,当时司马迁在编撰它时,是作为干部历史读本来编的,是给读书人省麻烦的。曾国藩给子弟的读史建议也如此,前四史必须读,后面的就靠资治通鉴这样的“简明读本”了。当然,今天的孩子,是不太可能要求他们系统阅读学习前四史和“资治通鉴”了,该怎么办?怎样消化袖珍通史?靠故事讲述来填充历史大框架我们的家长、老师,都会通过讲述故事来给孩子树立历史观点。这样的方式有它的长处,但也有局限,主要就是很难培养整体有序的历史观,可能小脑袋里记住的历史故事会打架,不知道岳飞与唐太宗孰前孰后,几个朝代间互相扯皮。所以,很有必要撑开一个编年式的历史大结构,在这个结构下给孩子讲历史故事,这不只是准确掌握历史信息的问题,也是培养清晰逻辑思维的必经之道。诸如我们可以按照“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的框架,将秦统一天下、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十面埋伏等故事有序地讲述下来,让孩子心中有一个有序的历史观念,有了有序的历史观念,也就有了有序的人生观念,不要轻视这个过程,将来有大格局的人,都是有大历史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