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课程设计问题研究论文摘要:文章基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实践,研究了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提出需要对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课程设计模式进行研究。关键词:多元主体;课程设计;问题;对策课程设计是课程论中的基本问题,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是一个关键环节。有学者指出,课程设计的任务就是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知识增长的客观趋势和受教育者成长的客观需要转化为具有适当水准、适当内容和结构优化的课程。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学员学习的完成情况和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的好坏对整个培训质量影响较大。可以说,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课程设计的情况。一、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认识模糊、缺乏对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准确理解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设计单位存在认识模糊,缺乏对模块课程设计的准确理解。有的单位把课程设计理解为是为开设一个培训班而为,把课程设计理解为编制培训班的教学计划;还有的单位仅把它当作一种短期、临时性任务来完成,没有真正树立课程意识,缺乏对课程设计是培训生命线的认识,所以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没有一个理性、长远、系统的思考。(二)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不足课程设计是一个强调课程设计行动和研究的过程。有关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的规划、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的研究还十分缺乏。由于参加课程设计的教师群体在专业能力以及课程设计技术水平有限,课程设计能力不足,缺乏课程设计实践经验,以致课程设计工作进程缓慢。在课程设计工作进度较慢的单位,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一是课程设计人员对该课程的基本专业知识缺乏,或无从下手,或对课程内容子模块划分不清晰,出现了诸如同一课程模块内容在不同子模块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专业术语用语不规范等问题;二是教育培训理论研究能力不强,对课程设计相关工作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三是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不够,有些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地向同类行业的相关单位的专家咨询,来推进课程设计相关工作,存在“等、靠、要”的现象。(三)课程设计管理机制和投入方式欠佳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管理的工作。在课程设计工作的管理机制上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在方针政策上缺乏连续性,在课程设计工作启动后,有些单位的工作模式一般是先按要求起草一份课程设计实施方案,然后分配到个别教师手中进行实施。尽管实施方案中有明确的领导小组,但实际上具体负责人只有1-2个,实际开发团队建立与否尚需存疑;二是在经济和技术上缺少支持,开发单位没有提供必要的专项课题立项支撑,在开发方法技术、开发流程规范建设等方面没有给予特定的帮助和支持,不能有效加强提升与课程设计相关的教育培训理论的研究能力。(四)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课程设计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各模块课程设计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导致出现重复劳动、课程设计进程缓慢等。此外,参与课程设计的合作专家承担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一部分教学任务,从课程设计到将来的教学活动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合作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工作,是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很多专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工作并不够了解。合作专家在参与课程设计时,可能存在合作过程中的目标追求不一致、合作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等、合作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归类、细化不够,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教学适用对象不匹配的情况。二、促进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课程设计质量提高的几点建议(一)提高认识、准确理解课程设计理念理念的确立有助于课程设计的方向。岗位模块课程设计已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突出各设计单位特色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高度重视加深对课程体系建设在新时期对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理解的意义。其次,各单位要有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一个理性、长远、系统的思考,深刻理解建立岗位模块课程的意义与内涵及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树立课程意识,加强学习研究课程设计理论与技术,不能仅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同时,还要考虑到实战培训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是课程内容要突出操作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二)进一步加大对课程设计的投入力度课程设计人员需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课程设计理论和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课程设计团队应该由落实课程设计工作的所有专业人员和课程设计单位的课程设计负责人共同组成。这种团队的管理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不能由设计单位的专业人员和课程设计负责人处在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两个极端的任意一方来承担,需要二者共同协商与管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