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理念(笔谈)构筑科学平台,开创学术新视域HYPERLINK"http://210.46.107.83: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张一兵【专题名称】HYPERLINK"http://210.46.107.83: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哲学原理【专题号】B1【复印期号】2001年12期【原文出处】《HYPERLINK"http://210.46.107.83: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求是学刊》(哈尔滨)2001年05期第5~24页【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编者按】哲学理念是哲学关于自身的认识和体悟,其中包含着哲学家和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范式、哲学的视野、哲学的维度的理解。每一时代各种哲学思潮中总是包含着某种主导性的哲学理念。这种主导性哲学理念在重大文明时代的更替中又总是发生深刻的转变,从而引起哲学的重新定位。全球化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它以深刻的文化逻辑引导着哲学理念的变革。思考和展望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变革,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的阶段性总结,我们特邀几位著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透视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变化。孙正聿教授认为,必须对全球化时代哲学创新问题进行前提性研究,当代哲学创新的基本前提是发现哲学理论的“外部困难”(即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与人类自身的时代性的生存困境的矛盾)和“内部困难”(即表征人类自身的时代性的生存困境的哲学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张一兵教授则集中探讨哲学理念创新的途径,提出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精心解读以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长期盛行的研究方式的历史审理而获得一种科学的平台,从而准确地捕捉到马克思思想逻辑与当代问题的结合点,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返本开新”。其他学者侧重于揭示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内涵。衣俊卿教授从哲学的形而上和形而下、体系化与非体系化、独断性与开放性、外在化与内在启蒙、贵族化与平民化几个侧面揭示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转变。俞吾金教授认为,同一性、必然性和总体性是传统哲学的主导性原则,而差异性、偶然性和个体性是未来哲学的新的聚焦点和主导性理念。丁立群教授则认为,文化进步主义是全球化时代应当确立的文化观念和哲学观念,因为它能够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论,解决全球化运动中的文化同质化和异质化的矛盾。毫无疑问,在对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展望时,人们期待着开创新的学术视域。不管对这种新的视域如何命名,把它说成是“马克思的当代性言说”还是别的什么口号,其中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我们究竟是使“现成的”马克思的思想与我们这些当代人的“生活旨趣”直接对话,还是接着马克思思想逻辑“往下说”,从而生成一种全新的历史性视域?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它涉及我们的基本研究方法。创新作为理论生命力的表现当然是学术对话(与前人对话,与同时代其它话语的对话)的结果,而不是自说自话。20世纪理论进展充分肯定了学术创新是在规范的理论平台之上自觉地进行的认知方式变革,因此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并站在时代的高度来面对历史性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这一点并不例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在国内研究中它可能还是一个缺失的环节。因此,在这里,我强调的是,如果说新的展望必然包含对过去的反思,那么我们在新世纪也必须对自己的研究方式和基本语境进行历史性清理,以获得规范性的科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开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全新的视域。170年代末思想解放运动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它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情有独钟,在体系上留下了很多的笔墨,这使我们看到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问题产生了“人学”、“类哲学”以及“实践人本主义”等诸种不同体系之间的争论。这些争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生长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些争论本身却是在无意识层次上进行的。其中根本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主导话语和言说方式始终是对30年代前苏东斯大林教条主义体制的简单移植。这种情况的出现,排除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源于方法论前提上的错误预设。人们以为,马克思是可以现成地“居有”的,似乎只要翻译一套全集,他的思想便毫无遮蔽地在一个平面上全盘展开,剩下的只是根据我们现实的需要,任意地对其中的片段进行同质性的抽取,把它作为联系实际的根据、对理论进行“修修补补”的前提以及与当代对话的基础。这种做法的结果是,马克思学说对我们始终是外在的、对象化的现成物,它的历史性荡然无存。在这种前提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也往往是某种现成体系内部子结构重组加新概念的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