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研究摘要:文章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风系列现状及问题出发,并结合高校学风建设实际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从学校学生管理、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联系、学生主体的作用三个方面提出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以求真正达到务实、有效、可推广的目标。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学风建设;高校;路径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3-0020-03科技的进步和大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及新的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度都要求高等教育应不断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趋于多样化,更趋合理化,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新时期互联网背景下,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时代大背景的要求,探讨高校学风建设,构建新型、科学、合理的高校学风建设新思路势在必行。目前,各大高校都在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学风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学风建设措施的落地问题;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用主义”风靡高校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学风建设流于空喊口号,高校学风浮躁不扎实。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学风建设的主体高校、学生管理者、学生主体三者入手,探讨系统体系的构建。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风现状(一)“低头族”现象日趋严重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层出不穷的热点,实时更新的大数据信息,八卦新闻等,满足了学生对于外面世界的窥探和好奇,致使学生逐渐沉迷于这种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流更迭中难以自拔。学生从早晨到晚上,包括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看手机屏幕,通过随堂听课发现近乎一半学生低头玩手机,这种趋势随着座位的位置呈现越靠后低头人群越大的现象,每当教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从手机上暂时离开,这种现象不仅仅分布在高年级,连刚入学的新生也是如此。(二)沉迷于游戏的大学生较多游戏本身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但不知不觉,成为了一部分学生逃避现实的救生岛。大一新生由于刚刚脱离高考的束缚,突然进入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自我要求、家庭要求的双重降低导致自我游离,在迷茫或无聊时将生活寄托于游戏,认为在游戏中才有“志同道合”的兄弟;或是高年级学生因为对专业失去兴趣、成绩较差自我放弃等原因希望在游戏中混一天是一天,缺乏自我规划意识。(三)厌恶课堂学习互联网促进了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变革,只要你想学习,互联网都可给你提供学习的资源,加之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教学艺术等原因,部分学生形成了对课堂学习的厌恶。其实这还是高中“单兵作战”“闭门造车”的学习思维,这部分学生不是不学习,而是缺乏对学习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以及通过课堂学习过程习得团结协作的小组学习理念。(四)“实用主义”风靡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效益是高校学生的典型心态。加之目前在创新创业的大好形势下,部分学生曲解意思,一心只想兼职创业,缺乏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在这种心态之下,基础知识的积累、理论学识的积淀慢慢被忽略,学风日益浮躁。硬性的学习要求只能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五)学习观念转变学习之于学生是本职,也是义务,学生不学习就失去了学生的身份意义。在目前的环境下,学生之所以不再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观念的变化,“学海无涯苦作舟”仿佛成为过去,“及时行乐”“活在当下”却大行其道,学生并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认为每天的吃喝、游玩就是自己在学校做的事,反正以后自己做什么都可以,没有必要那么累,网络上经常传播的成功学案例让学生彻底否定了专业学习、素质教育。(六)学习冷漠互联网联系起来的地球村虽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往往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活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受到网络多重因素影响,如教唆、欺凌;高中在情感教育方面的缺失,加之学校管理的泛化,导致学生对学习之外的事情格外关注,对待学习弃之不理。学生对学校、班级等缺乏集体归属感,对生活缺乏責任感,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表现是学习无用、知识无用,凭借着小聪明、小心机才是未来之道。这些是高校学风建设中情感领域的重中之重,如果不抓紧弥补,那我们未来培养出来的学生顶多算是个缺失文化仅有知识的“残疾人”。二、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一)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路径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当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根据本校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发挥好奖励制度的引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加大宣传,宣传优秀学生事迹,构建氛围;充分利用名师的带动效应,增强实践能力。学院要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制定本院的促进学风建设方案,细化学校奖励考评制度,利用好学生的评教、学生座谈会和听课制度,了解教师学生的课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