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述水产养殖如何与传统动物养殖以及种植业相结合学生姓名:宋腾飞学号:20095071339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指导教师:黄斌职称:教授摘要: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已经走到了尽头,水产健康养殖将成为这个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可持续的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应该使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搭配合理,经济投入和养殖产量相适应,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禽畜饲养业有机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词: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循环再利用;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前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渔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它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动物蛋白,保障人们的食品与健康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目前我国已走出渔业“以养殖为主”的发展道路,水产养殖业将是我国渔业为社会提供动物蛋白的主要途径。但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还未走出传统养殖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池塘占地面积大、耗水多,单位效益与产量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因此,急需建立新的、科学的模式使水产养殖业有一个跨越式提升。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由单纯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建立集约、生态、高效、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生产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今后渔业发展的重要任务。1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我国淡水池塘综合养殖高产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均已成熟,北方地区的高产池塘鱼年产量可达15T/hm2左右。在现有养殖模式下继续提高产量,不但增加养殖成本,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水体和底泥产生富营养化还会对养殖及外界环境造成污染。究其原因,就是在传统模式运行方式下,养殖残饵、鱼的粪便及排泄物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水质恶化阻碍养殖量的进一步增加。2将水产养殖,畜牧业,种植业相结合的立体循环模式鱼一桑一鸡: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用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鸡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500公斤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25公斤,桑园内养20只鸡,年产鸡粪1200公斤,相当于给桑园施氮肥18公斤,磷肥17.5公斤。鸡一猪一鱼: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肥料。以年养100只鸡计算,将鸡粪喂猪,可增产猪肉100公斤,猪粪喂鱼可增成鱼5O公斤,加上塘泥作肥料,合计可多获利1000多元。牛一鱼:将野草、稻草或牧草经氨化处理喂牛,牛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农田肥料。2头牛的粪可饲喂667平方米(1亩)塘鱼,年增产成鱼200公斤。牛—蘑菇一蚯蚓一鸡一猪一鱼利用野草、稻草或牧草喂牛,牛粪作蘑菇培养料,用蘑菇收后的下脚料培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养鱼,养鱼塘泥作肥料。家畜一沼气一食用菌一蚯蚓一鸡一猪一鱼:秸秆经氨化、碱化或糖化处理后喂家畜,家畜粪便和饲料残渣制沼气或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沼气渣和猪粪养蚯蚓,将残留物养鱼或作肥料。家畜一蝇蛆一鸡一猪一牛一鱼:家畜的粪便喂蛆,蝇蛆是鸡的高蛋白质饲料。鸡粪发酵后喂牛,牛粪喂鱼,鱼塘淤泥是优质有机肥料。羊一猪一鱼:用草饲喂山羊,奶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料。每只奶山羊每天可产奶1.5公斤一2公斤,可作5—1O头猪的蛋白质饲料。3问题在将水产养殖与小生产者农作制度结合时,人们经常提出的主要问题有:足以吸引农家产品是否可以较低的成本销售,即使最穷的消费者也买得起,如产品留作自家消费,它是否可取代农家需购买的某商品或物品?充足的资源农作制度是否可获得足够的资源(劳力,水源,土地,启动资金等),以从事水产养殖?其可利用性是否随季节而变动?水产养殖是否可代替农作制度现有的部分,以相同或较少的机会成本即可获得更多的回报?技术上是否胜任农户现有的技术知识是否足以成功地经营水产养殖,或所传授的技术是否有保障?该项技术是否可传授给他们?可靠的生产投入供给是否可获得关键性的投入(如鱼种或亲鱼,饵料,肥料等?这些生产投入是否可以机会成本获得,使生产在经济上可望成功?可靠的,有效的发展支持农民是否可获得创新性水产养殖的技术支持?这一支持是否可靠和有效?比较发展而稳定的市场对该产品是否有足够及稳定的需求?就间接和经营成本而言,价格结构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