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0谈礼貌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形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人们无比激动的、自豪的思想感情。,3.借助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四、教具准备:教师:课件收集有关礼貌的格言、谚语。学生:完成预习单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个人要有礼貌,这是文明素质的表现。我们班不少同学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但也有一些同学还没有注意到礼貌的重要性。咱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相信同学们学了课文后,一定会懂得更多的道理,更好的做到以礼待人。2.板书课题:书写“貌”字。理解“礼貌”就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齐读课题)3.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同位练读(2)指名读(后进生)纠正字音(3)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看写的是否正确、规范。(4)学生练写不满意的字2.检查词语的识读(1)读新词语:(方法:自读指读开火车读齐读)礼貌矛盾咳嗽思想情操校场粗暴纠纷安慰文化修养牛皋(2)朗读下列古训或俗话: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3.练习朗读课文(1)同位两人每人一段接读课文(2)挑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点评,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4.整体感知课文(1)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然后提出来。…)(2)理清课文脉络交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用哪几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是什么?作者的观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选取事例:1.问路2.踩裙3.理发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5.再次朗读课文6.小结(三)作业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0课《谈礼貌》2.指名读题3.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谈课文,你可以与老师谈,与同桌谈,与大家谈,谈出你的观点,谈出你的精彩,好吗?(五)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小节,理解古训明观点(1)自读第一小节,找出古人谈论礼貌的观点。学生读书自学后汇报(2)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谈论礼貌的?(3)指名读。出示:“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4)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说古训的意思,重点理解“君子”“失口”“失色”,(5)齐读第一自然段。小结:这一自然段先引用古训,目的是要引出一个什么话题,找找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板书:使用礼貌语言,优良传统)2.精读故事,感悟礼貌课文用3个小故事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故事。故事一《问路》(1)自由读这个故事,找一找,并把有关句子划出来:牛皋是怎样问路的?岳飞又是怎样问路的?(2)两个人问路的态度有什么不同?(3)指导朗读。(4)表演:指名三人演,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情。(5)分角色朗读。(6)问路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简要说说语意。)(7)小结,课文的说理方式。(先讲故事,后说理。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故事二《踩裙》A、在这个故事中你从哪里体会到人物讲礼貌的?B、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正因为二位礼貌待人,使用了礼貌语言,所以……,可见……。)C、分角色读一读。D、设想一下,如果二人不讲礼貌那么情景会怎样?故事三《刮脸》A、谁来为我们讲一讲下一个故事?(指名读)B、朱师傅为什么深感不安?C、周总理又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说理由。D、朱师傅从原来的身感不安到深受感动,你从这个故事中又明白了什么?3.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