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14阶段综合检测(三)中国近代史(工夫: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需一个是符合标题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是在()A.1842年B.1894年C.1895年D.1901年答案C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故C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甲午和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方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和平,其次要标志最可能是()A.近代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动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D.维新变法与海军角逐答案A解析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动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表现近代化颜色,只能表现清廷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发生于甲午和平后,故D项错误。3.(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学考检测)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利益的最次要出发点是()A.为本钱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益条件B.为本钱主义国家本钱输出提供有益条件C.促进本钱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构成D.顺应本钱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英日两国与中国签订的近代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共同影响的理解。A项符合《南京条约》的经济扩张需求;B项属于《马关条约》的经济扩张需求;促进本钱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构成的是工业革命,故应排除C项。4.《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这一结论的内容是()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答案C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不但放弃领导中国人民反帝,而且帮助帝国主义禁止和弹压中国人民反帝,因而最能表现材料中的结论,故C项正确。5.(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命题交流)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次要理由是()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独裁制度B.辛亥革命颠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辛亥革命完成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本钱主义的发展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独裁制度,故选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是辛亥革命的次要影响,故排除。6.(2018·浙江学考交流)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A.发动了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颠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临时约法》答案C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只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没法阐明“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终结了清朝统治”未指明“君主”的内核,不够精确,故B项错误;“颠覆封建帝制”告别了君主,“建立中华民国”倡导了民主,此理由与材料观点符合,故C项正确;D是在中国新政体建立基础上的法律化,不符合“开始”这一要求,故D项错误。7.以下选项对下图判断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情势图B.北伐和平情势图C.农村革命根据地情势图D.抗战对峙阶段情势图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清国”是指清朝,“南军”是指南方革命军,故A项正确。8.(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命题交流)据载:“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如今却预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工夫销路不畅,但比来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共和观念风行B.帝制基础尽除C.传统文明皆废D.民权高度发达答案A解析材料中“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阐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不得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虽然颠覆了君主独裁制度,但帝制基础并没有尽除,故B项错误;儒家文明不断影响着近代社会,故C项错误;民权在辛亥革命后只为高层一切,对普通民众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9.(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命题交流)罗荣渠在论述中国古代化进程时认为:“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仿佛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古代化努力失败了,现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东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材料中“三次古代化努力”指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C.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从“清室的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