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拟试卷二[单选题]1.西方创立“美学”学科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狄德罗C.鲍姆加登(江南博哥)D.黑格尔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美学学科的诞生。在美学史上,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以范畴的地位,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关在艺术中达到完美。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从此,“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单选题]2.关于审美惊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B.它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C.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D.它与被打断的生活之间依然保持一种内在的深刻联系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审美惊异。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B项表述错误。[单选题]3.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属于()A.象数思维B.语言思维C.逻辑思维D.叙事思维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审美形态与思维。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这种思维方式叫作象数思维。[单选题]4.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毕达哥拉斯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悲剧理论的相关知识。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真正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理论的基础。[单选题]5.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强调人与命运抗争的悲惨结局不同,古典主义时期重视崇高的悲剧,其强调的是()A.人与人的抗争B.人与自然的冲突C.个体对社会责任的牺牲D.社会对人的摧残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审美形态的历史性。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到古典主义时期开始重视崇高的悲剧,其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责任的牺牲。[单选题]6.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A.优美B.崇高C.荒诞D.乖巧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优美的内涵与特点。优美一般具有小巧、轻缓和柔和等形式特征,而优美的对象则常常以清新、秀丽、纤巧、幽静、轻盈等加以描述。[单选题]7.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美学家的是()A.夏夫兹博里B.荷加兹C.哈奇生D.乔治·桑塔亚那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经验主义关学家。D项属于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符合题干要求。[单选题]8.荒诞这一审美形态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是()A.本质与现象的分裂B.动机与结果的背离C.不合理与扭曲D.非理性和异化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荒诞的特征。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荒诞的实质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则是非理性和异化。[单选题]9.西谚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审美理解具有()A.直观性B.无目的性C.普遍性D.多义性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在2010年4月真题第5小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审美理解的多义性。正因为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所以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才具有不同的审美理解,从而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单选题]10.载道说和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A.艺术的本质B.艺术的形态C.艺术的起源D.艺术的功能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从艺术的本质角度定义的有模仿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从艺术的起源角度定义的有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从艺术的功能角度定义的有载道说、娱乐说。[单选题]11.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说”的美学家是()A.布洛B.艾略特C.克莱夫·贝尔D.艾布拉姆斯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有意味的形式说”的提出者。英国艺术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单选题]12.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由于()A.超群的理性思维与敏锐的感性能力B.自然生理机制和超群的思维能力C.先天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机遇D.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在2008年4月真题第9小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艺术天才形成的原因。艺术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和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单选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