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安徽历史》试题辑选2单项选择题:1.发生在安徽境内的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隋朝大运河通过安徽境内的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3.在安徽安庆有一条路叫德宽路,是纪念革命仪士石德宽的,他是在哪次革命中牺牲的?()。A.武昌起义B.安庆起义C.黄花岗起义D.安庆马炮营起义4.下列人物均为安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其生活年代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管仲②曹操③包拯④朱元璋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5.在鸦片战争中,在台湾抗击英军侵略的爱国将领和杰出思想家是()。A.姚莹B.刘铭传C.包世臣D.王茂荫6.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安徽人是()。A.张治中B.冯玉祥C.戴安澜D.陈独秀7.文房四宝中占有二宝的是安徽()。A.池州B.宣州C.徽州D.歙州8.中共在农村创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位于哪两省边界()。A.江西、福建B.湖北、湖南C.湖南、江西D.安徽、江西9.小明准备设计“皖籍抗日英雄光耀神州”的事迹展板。下列选项不应出现在展板上的是()。A.冯玉祥组同盟军长城抗战打敌寇B.戴安澜远征缅甸重伤殉国真英雄C.方振武变卖家产召旧部奋起救国D.吴樾怀藏炸弹以身殉国唤醒民众10.桐城派是清代很有名的散文流派,其开创者是()。A.方苞B.刘大魁C.姚鼐D.王贞仪1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是()。A.戚继光B.胡宗宪C.王茂荫D.程长庚12.解放战争中,发生在安徽境内的著名战役是()。A.碾庄战役B.双堆集战役C.黑山战役D.陈官庄战役13.“无徽不成镇”俗语说的是()。A.安徽人建立了很多小城镇B.许多小城镇都有很多安徽人C.徽商的活动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D.徽商以资本雄厚闻名于世14.领导安徽人民取得禁烟斗争的胜利并受到孙中山高度赞扬的安徽都督是()。A.黄兴B.李烈钧C.柏文蔚D.朱家宝1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安徽境内的有()。A.大泽乡起义B.淝水之战C.挺进大别山D.戚继光抗倭16.安徽工匠汤鹏于清康熙年间创制了()。A.铁画工艺B.宣纸工艺C.徽墨工艺D.歙砚工艺17.清后期,在抵制西方列强的商战中,显示出民族气节的著名“红顶商人”是()。A.胡光墉B.胡宗宪C.朱元璋D.李善长18.为和平积极奔走,曾三赴延安,受到毛泽东高度赞扬的皖籍国民党将官是()。A.冯玉祥B.方振武C.童长荣D.张治中19.最先呼吁重视西藏问题,提醒人们警惕英国人对西藏非分之心的皖籍进步思想家是()。A.魏源B.姚莹C.包世臣D.王茂荫20.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理”的安徽绩溪人是()。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李大钊21.晚清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中的“宰相”是()。A.包拯B.曾国藩C.左宗棠D.李鸿章22.清代安徽建省,作为省级行政区划,到新中国成立时,安徽省已存在了()。A.302年B.292年C.282年D.272年23.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的淮军将领是()。A.刘铭传B.丁汝昌C.李鸿章D.聂士成24.安徽近代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安徽求是学堂的创办B.《安徽俗话报》的创刊C.凤阳师范学校的创办D.桐城中学设立25.“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其中的“江南”是指()。A.安徽芜湖B.安徽宣城C.安徽马鞍山D.安徽泾县26.主持兴建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安丰塘的著名政治家是()。A.贾思勰B.刘馥C.孙叔敖D.恒谭27.集春秋战国道家思想之大成的《淮南子》的主编者是()。A.恒谭B.刘安C.刘邦D.王允28.皖籍名将王锡朋抗英的地点是()。A.宁波B.上海C.定海D.厦门29.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近代出现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知识分子,其中属安徽的是()。A.林则徐B.魏源C.姚莹D.胡雪岩30.下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生于安徽的是()。①陈独秀②鲁迅③胡适④李大钊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1.到徽州古民居的代表西递村去观光,应该乘车去()。A.黟县B.宣城C.歙县D.休宁32.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正式建立,地点在()。A.芜湖B.安庆C.合肥D.蚌埠33.被周恩来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安徽抗日名将是()。A.冯玉祥B.戴安澜C.方震武D.童长荣34.叙述焦仲卿与刘兰芝用生命反抗封建礼教的故事的长篇叙事诗是()。A.《长恨歌》B.《孔雀东南飞》C.《归去来兮》D.《木兰诗》35.“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故事出自下列哪次战役?()。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