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学消费-概述如果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的话,那么,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则应看成是这一生产活动的产品所进行的精神上的消费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学消费。把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看成是文学消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读者的阅读、欣赏活动绝不是孤立的活动,它是文学创作活动的预期的后果,是从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这一完整的文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对它的分析、研究也应放在与文学过程的其他环节的复杂联系之中去进行。只有这样。这种分析和研究才会是正确的和深入的。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52033.htm"\t"_blank"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86735.htm"编辑本段文学消费-影响文学消费作为一种对文学产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产品为对象。没有消费对象的“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42628.htm"\t"_blank"消费”是不存在的。因此,文学消费对象受文学生产规定,这是不言而喻的。并且,文学消费者空间消费到何种类型的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还是现代主义文学,是高雅文学还是大众文学,是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600119.htm"\t"_blank"手抄本读物还是印刷本读物,是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还是粗制滥造出来的文学赝品,等等,无一不受到作家的文学生产的规定。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86735.htm"编辑本段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区别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812287.htm"\t"_blank"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另一方面,为获得这种享受,消费者又必须会出相应的货币,因而文学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概念则不然,当我们说“文学接受”时,可以不考虑接受者的这种这种经济行为,不考虑他的文学书籍是买来的、借来的或别人赠送的,而仅仅关注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这种精神活动本身。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包括。有的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文学接受则不包括这种占有式的外来享用活动,文学接受活动只是对进入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的读者而言的。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重条件不同。要使文学消费得以顺利进行,除草剂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还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和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及阅读心境等。文学接受的客观条件则主要指接受的对象(本文)以及接受者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等。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各有侧重。4.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联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消费时代的文学个案谢有顺2004年6月,千夫长约我见面,刚坐下来,他便神秘地掏出一叠文稿来给我看,这就是如今享誉海内外的《城外》(该文稿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成书)——中国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我是它的第一个读者。它短小,精致,意味深长,特别得令我惊讶。文学是我熟悉的,短信我也和它朝夕相处,然而,当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带给我的,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想像。我隐隐觉得,一场由文学载体的变化所带来的文学革命正在远远地到来。其实我本不该对手机短信小说感到陌生。就在和千夫长见面的一个月前,我在日本的一个小茶馆,已经听东京的朋友向我谈起了短信小说这种新的文学品种,只是,当时的我并没在意。如今,当一部构思完整、制作规范的中文手机短信小说出现在我面前,它的存在立即变得尖锐而不容质疑。它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