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垒壁董堡丝丝INANCEANDECONOMY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激励研究■杨新华农业保险的“三高”(高风险性、高赔付率、高亏损率)特征及其“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没有政府对农业保险参与各方的激励就难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随着在农业保险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现行财政激励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本文在论述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财政激励的机理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各项财政激励政策,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政策的完善作进一步的探讨。【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激励;税收优惠【中图分类号】F84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9X(2009)12—0071—04杨新华(1972一),女,安徽界首人。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商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农业保险。(安徽阜阳236041)所谓农业保险发展中的财政激励(fiscalincentives)条件:是指财政刺激农业保险快速增长的各种制度和办法。农maxU=U.-Ub业保险发挥着稳定农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的作用。使全s.t.U0(参与约束)社会享受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合理带来的福利。因此。uub>0(激励相容约束)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对农业保险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激其中:U.=Ra-CUb=RrCb励。2004年农业保险被明确为“政策性”保险,我国掀起其中U是指承保农业险的收益,U指用同样的资金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高潮。2005年首次扭转了1994年承保非农险所获取的收益;R表示承保农险的收入;C以来农业保险逐年萎缩的局面.当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表示承保农险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问接成本和机会成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89%,2006年达到8亿,20o7年本),Rb表示承保非农险的收人;C表示承保非农险的成达到53亿⋯,2008年1-9月,全国农业保险的签单保费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保险公司承保已经达到91.1亿元。比2007年全年增长了75.9%l2l。从农业险首先要保证U>0,只有这样保险公司才可能愿意2004年开始试点的黑龙江阳光模式、吉林安华模式、上承保农业险.但是这个条件并不能保证保险公司一定去海安信模式以及浙江共保体模式。都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承保农业险.激励保险公司承保农业险必须形成相容机显成效。其中的原因是国家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和投保制。保证保险公司承保农业险收益大于保险公司承保非人都有明确的财政激励。国内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保农险的收益,即U一U>0,这样保险公司才可能承保农业险的“三高”(高风险性、高赔付率、高亏损率)特征和“准公险。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没有政府对农业保险参与各方的激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性,而且还会面临共变风险,即励就难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遇到规模较大的自然灾害时.所有投保农民在同一时间一、农业保险发展中财政激励的机理遭受损失,根据我国的农险赔付数字进行计算的结果表(一)保险供给主体方面明其赔付率远高于非农业险。另外农业保险在展业、承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都是以其利润最保、定损、理赔的难度、强度较大.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其承办农业保险要满足以下内部比较突出,致使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也较高。高赔付率和77金融与经济20D12高经营成本形成合力,导致经营农业保险亏损严重,因此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导致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政府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保险公司承保农业险的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这要求政府必须成为农业保险中外部因素激励模型为:的一个重要主体.通过价格补贴、税收减免、优惠信贷条FFD日>D(参与约束)件、降低利率等手段进行财政激励,提高承保人和保险人Fl+D(Fn+D)>0(激励相容约束)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我国的财其中是指激励保险公司承保农业险的财税支持政分税体制下,中央政府还应对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激励,体系,Fn是指当前正在实施的财税支持体系;D是指激以提高其引导农业保险发展的积极性。励保险公司承保农业险的风险基金支持体系.Dn是指当二、对现行农业保险发展中的财政激励评价前正在实施的风险基金支持体系。保险公司承保农业险随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型,农首先要满足Fa>F,也就是说要保证有一个优化的财政激业保险供给逐渐减弱.2004年以后政府为促进农业保险励,来激活保险公司承保农业险的热情。在风险控制方的发展对经营主体和投保人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激励措面,还要确保Dm>D,提高保险公司承保农业险安全性。施,现对其作简要评价。(二)投保人方面(一)对经营主体财政激励的评价农民是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