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浙委〔2004〕4号),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1.重要意义。民营经济是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以外的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市经济的主体和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升**经济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举措。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2.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四个尊重”方针,全面改善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内涵式、集约型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外向度,增强竞争力,实现新飞跃。3.奋斗目标。经过3至5年努力,造就一批知识型、开拓型、战略型的民营企业家,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核心技术、较强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优强民营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上缴税收年均增长15%。二、着力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4.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联合、收购、兼并、参股、加盟、合作等形式加入或组建企业集团。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5.加快技术进步。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技术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以高新技术成果投资创办企业。建立健全各类科技风险投资公司,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风险投资。6.推进机制和管理创新。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营销等管理。广泛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和环境认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7.促进产业集聚。加强科学规划和政策导向,构建功能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努力培育一批区域特色经济产业群。继续发展“块状经济”,提高产业层次,促进产业集聚。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8.鼓励外向拓展。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强与省内外、国(境)外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鼓励民营企业到东北、中西部等地区投资开发,拓展市场;积极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开展进出口业务。简化出入境审批手续,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三、大力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9.扩大投资领域。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领域外的各个领域;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从事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竞争性领域的基建项目、技术创新和技改项目,一律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10.放宽准入条件。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放宽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企业集团登记设立条件、企业冠名条件、非公司制企业的创办条件。积极开展企业无经营范围试点登记。11.规范行政行为。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清理收费项目,公开收费种类、内容、标准,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禁止各种名目的乱摊派、乱检查以及各种强行推销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加强对垄断经营产品的成本监审和价格管理。12.加强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引进各类人才。大力发展职业经理等人才市场,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积极消除体制障碍,在政治待遇、政府奖励、职称评聘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人才公平对待,在公共资源享受上一视同仁,营造聚才、育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13.加大财政扶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对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创设科技孵化器、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园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扶持力度。对民间投资为主的公共事业等项目,财政资金可以通过国有资本参股或补偿等形式投入。14.改善融资环境。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开发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品种,改善信贷管理办法和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营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