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PAGE16页共NUMPAGES16页第PAGE\*MERGEFORMAT1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6页矿山救护知识培训教材矿山救护知识前言法律法规要求《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矿山安全法》第三十一条、《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第四条19款也规定:“矿山企业应当建立由专职或者兼职人员组成的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物。每年应对职工进行自救、互救训练。”1.2主要事故危害矿山井下主要有冒顶片帮、火灾、水灾、中毒、触电、坠落等事故危害。这些事故当中以火灾、中毒事故最容易引起事故的扩大。主要是因为发生事故后在自救和互救的过程中,由于不懂救护知识而容易导致事故的扩大。下面主要讲述矿井发生灾害后如何临场抢救、避灾自救、互救和急救的一些基本知识。井下避灾、抢救、自救和互救何谓矿工的自救和互救?自救:就是井下发生意外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变影响的区域的每个作业人员进行避难和保护自己的方法。互救:就是在有效地进行自救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地救护灾区受伤人员的方法。何谓临场抢救?它有何意义?2.2.1临场抢救是指井下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组织起来,判明事故,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抢救,以防事故扩大。2.2.2它具有直接关系作业人员的上面安全和促进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2.3临场抢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积极抢救:灾害事故发生后,处于灾区以及受波及的人员应沉着冷静,根据灾情和现有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进行现场抢救,将事故消灭在初级在初级阶段或控制在最少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2)及时向矿井高度室汇报,迅速向可能受事故波及的区域发出警报。(3)安全撤离:当事故现场不具备抢救的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时,应设法安全迅速地撤离灾区。(4)妥善避难:如无法安全撤离灾区,遇险人员应尽快进行自救和互救,妥善避难,努力维持和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设置呼救信号,等待救援。2.4怎样进行临场抢救?(1)在查明灾情做出准确判断后,必须按照《规程》、《矿井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预案》积极抢险救灾,严禁盲目蛮得惊慌失措等不良做法。(2)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设备和材料,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行动中必须保持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3)根据灾情和客观条件,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力求将灾害彻底扑灭。如条件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事故,则应尽最大努力,将事故控制在最小程度,阻止灾情扩大。(4)抢险救灾过程中,必须切实注意安全做好自身防护,特别要提高警惕,避免中毒、窒息、爆炸、触电、二次突水、二次冒顶等再生事故的发生。2.5发生事故时,在场人员的行动原则。发生事故时,在场人员首先应消灭事故,防止事态扩大,无条件处理灾害时,应立即组织自救,以减少人员伤亡。现场负责人或有经验的老工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全路线或预先规定的安全线路,组织人员迅速撤离危险区域,人员的行动应遵循以下原则:(1)井下发生透水事故时,应撤离到涌水地点上部水平,一般不应进入涌水附近的独头巷道。但当独头上山下部被淹没,无法撤退时,也可在独头工作面暂避。(2)井下发生火灾时,在就近利用灭火设施竭力灭火的同时,应立即通知附近灭火人员,迅速撤离灾区。若火势迅猛且波及面大,则应立即自救,其方法是迎着新鲜风流绕过火区。若巷道被烟雾弥漫,则应先冷静而迅速地辩别出火源位置,认准风流方向,迎着风流走出去。撤离时必须戴上自救器。(3)井下发生冒顶事故时,观察好冒顶区域的顶板和两帮情况,全力营救被岩石和物料埋住的人员,同时加强冒顶区域的支护,防止顶板和边帮继续塌落。当井下发生事故后,为使井下人员尽快脱险,应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及时准确地进行抢救工作。同时要善于组织现场人员互救、自救,要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转送伤员,以保证最多的伤员转危为安。井下空气的主要成分3.1地面空气地面新鲜空气是由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组合而成的混合物。它们按一定比例组成,如表1所示:地表大气组成表1名称体积%重量%氧20.9523.14氮78.0975.53二氧化碳0.030.046氡氩氖等0.931.284此外,尚有水蒸气、灰尘及微生物。但在通常情况下,这些物质的存在并不影响人体对空气的良好的适应性。3.2井下空气3.2.1井下空气概念地面空气进入矿井后,称为井下空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