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管理心理学期末重点填空、选择、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第一章霍桑实验内容P6: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群体实验4.谈话实验。(了解每个实验内容:背景、结果、结论;霍桑实验结论)人性观与管理的内容和措施:(一)“经纪人”与“X理论”P131.内容:1.2.......2.管理措施:1)任务管理。2)公认的人物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3)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具体内容参考书上)(二)“社会人”与“人群关系理论”P141.内容:1.2......(详见书上)2.措施:1)管理人员应把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2)管理人员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3)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4)管理人员的职能的改变,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充当联络人,注意倾听职工意见,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及时向上级反映。(三)“自我实现人”与“Y理论”P151.内容:1.2......2.措施:1)管理的重点。2)管理人员的职能。3)奖励方式。4)管理制度。(四)“复杂人”与“超Y理论”P161.内容:1.2........2.措施:1)管理者应注意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以提高管理效率。2)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弹性、应变的领导方法,3)管理者应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冬季、能力和个性上的差异。第三章(一)知觉特点: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二)社会知觉的偏差P37:1.晕轮效应:人们在观察他人时,由于对被观察者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强烈,往往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往往对人具有强烈影响。3.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人所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4.心理定势:对知觉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5.投射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的知道自己心中的看法。(三)维纳的归因理论P41:三个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四种原因:能力、努力、运气和工作难度。(四)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P411.三个维度: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体),情景2.归因需要的信息:1)特异性(差异性):行为主体的反应是否具有针对性。2)共同性信息(普遍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是否做同样的反应。3)一致性信息(一贯性):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作的反应是否一致。3.折扣原则:当一种结果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时,将其归为某一特定的原因就需要谨慎。(五)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2)观察位置3)自我价值及保护第四章人格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一)1.能力: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通过活动表现出来。2.能力种类: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3.能力与管理:1)能力的考核2)职能的匹配3)能力的互补4)能力的培训(二)1.气质:个人典型的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等动力方面的特征。2.气质的类型与特征:神经过程行为特征行为反应情绪行为外倾行为改造代表人物多血质(活泼型)强、均衡、灵活精力充沛灵活而敏捷易表现和变换明显较容易王熙凤胆汁质(兴奋型)强,不均衡、不灵活精力充沛、好猛干迅速、变为抑制不灵活抑制较难、易表现爆发性情绪明显不容易张飞粘液质(安静型)强、均衡、不灵活有精力、沉着平稳细致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易抑制,不易表露内倾明显较容易薛宝钗抑郁质(抑制型)弱、不均衡、不灵活感受性强、敏感多疑、精力不足、胆量小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易波动且持久内倾性严重较难林黛玉(三)气质与管理1.气质的评价:1)气质并无好坏之分;2)气质不能决定个人性格的倾向性和能力的发展水平;3)气质可影响活动效率。2.气质与人员安排:1)在管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人气质类型,安排他们做适当的工作,扬长避短。2)要注意各种不同气质的人的最佳组合。3.气质与员工教育:1)管理者应了解员工的气质特点;2)要注意针对不同人的气质特点,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3)领导者应帮助员工注意改变气质中的消极因素,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第五章(了解内容)(一)态度的组成部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行为的准备状态)第七章(重点)一、激励: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二、激励理论P108(一)内容型激励理论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1)指出人的内在需要是激励的主要诱因,揭示了需要—激励—行为的关系;2)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忽视了意识对动机的作用,忽视了个人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