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07全国Ⅰ)25解:对于y轴上的光屏亮线范围的临界条件如图1所示:带电粒子的轨迹和x=a相切,此时r=a,y轴上的最高点为y=2r=2a;对于x轴上光屏亮线范围的临界条件如图2所示:左边界的极限情况还是和x=a相切,此刻,带电粒子在右边的轨迹是个圆,由几何知识得到在x轴上的坐标为x=2a;速度最大的粒子是如图2中的实线,又两段圆弧组成,圆心分别是c和c’由对称性得到c’在x轴上,设在左右两部分磁场中运动时间分别为t1和t2,满足解得由数学关系得到:代入数据得到:所以在x轴上的范围是(07全国Ⅱ)25.(1)以a表示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加速度,有qE=ma①加速度沿y轴负方向。设粒子从A点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v0,由A点运动到C点经历的时间为t,则有h=at2②l=v0t③由②③式得v0=l④设粒子从点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v垂直于x轴的分量v1=⑤由①④⑤式得v1==⑥设粒子经过C点时的速度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α,则有tanα=⑦由④⑤⑦式得α=arctan⑧(2)粒子经过C点进入磁场后在磁场中作速率为v的圆周运动。若圆周的半径为R,则有qvB=m⑨设圆心为P,则PC必与过C点的速度垂直,且有==R。用β表示与y轴的夹角,由几何关系得Rcosβ=Rcosα+h⑩Rsinβ=l-Rsinα⑾由⑧⑩⑾式解得R=⑿由⑥⑨⑿式得B=⒀(07北京卷)24、(1)方框质量方框电阻方框下落速度为v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方框下落过程,受到重力G及安培力F,,方向竖直向下,方向竖直向下当F=G时,方框达到最大速度,即v=vm则方框下落的最大速度(2)方框下落加速度为时,有,则方框的发热功率(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解得恒定电流I0的表达式。※(07天津卷)25.(22分)(1)设一个正离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q,加速后的速度为v,根据动能定理,有①设离子推进器在△t时间内喷出质量为△M的正离子,并以其为研究对象,推进器对△M的作用力为F′,由动量定理,有②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F③设加速后离子束的横截面积为S,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为n,则有④⑤由④、⑤可得又⑥解得⑦(2)推进器持续喷出正离子束,会使带有负电荷的电子留在其中,由于库仑力作用将严重阻碍正离子的继续喷出。电子积累足够多时,甚至会将喷出的正离子再吸引回来,致使推进器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在出口D处发射电子注入到正离子束,以中和正离子,使推进器获得持续推力。※(07重庆卷)25.(20分)解:(1)设n号球质量为m,n+1,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据题意有n号球与n+1号球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n、0、mn+1根据动量守恒,有(1)根据机械能守恒,有=(2)由(1)、(2)得设n+1号球与n+2号球碰前的速度为En+1据题意有vn-1=得vn-1==(3)(2)设1号球摆至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4)v1=(5)同理可求,5号球碰后瞬间的速度(6)由(3)式得(7)N=n=5时,v5=(8)由(5)、(6)、(8)三式得k=(9)(3)设绳长为l,每个球在最低点时,细绳对球的拉力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有(10)则(11)(11)式中Ekn为n号球在最低点的动能由题意1号球的重力最大,又由机械能守恒可知1号球在最低点碰前的动能也最大,根据(11)式可判断在1号球碰前瞬间悬挂1号球细绳的张力最大,故悬挂1号球的绳最容易断.※(07四川卷)25.(20分)解:(1)在G点,运动员和滑板一起做圆周运动,设向心加速度为an,速度为,运动员受到重力Mg、滑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N的作用,则………………………………………………①………………………………………………………②………………………………………………③……………………………………………④=6.5m/s……………………………………………⑤(2)设滑板。由A点静止下滑到BC赛道后速度为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⑥…………………………………………………⑦运动员与滑板6一起由A点静止下滑到BC赛道后,速度也为1,运动员由滑板b跳到滑板a,设蹬离滑板b时的水平速度为2,在空中飞行的水平位移为s,则s=2t2…………………………………………………………⑧设起跳时滑板a与滑板b的水平距离为so,则s0=ltl…………………………………………………………⑨设滑板。在t2时间内的位移为s1,则s1=1t2…………………………………………………………⑩s=s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