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PAGE16页共NUMPAGES16页第PAGE\*MERGEFORMAT1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6页第一节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我国沉积盆地分布的中带,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大地(图1)。构造格局上兼受其东滨太平洋构造域和西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地壳运动的影响,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叠合盆地。一、盆地整体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①整体升降、平起平落;②地层水平,少见背斜;③沉积盖层薄,岩浆活动弱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盆地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图1鄂尔多斯盆地位置图~10000米。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就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以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为主,几乎不见角度不整合,加里东早期运动使下寒武统和下奥陶统缺失,加里东晚期使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缺失,如此规模的构造运动只是形成了平行不整合。后期的构造运动其强度要小于加里东运动,如海西期构造运动使下石炭统缺失。印支期的构造运动,使三叠系顶部形成侵蚀和地貌起伏。燕山期的构造运动是华北地区较强的构造运动,也只是形成了侏罗系和白垩系、白垩系和第三系之间小规模的平行不整合,轻微的角度不整合仅仅见于盆地的边部。鄂尔多斯盆地的这种构造特征与盆地基底的岩石圈类型密切相关,鄂尔多斯是典型的克拉通岩石圈(邱瑞照,2004),于晚太古宙一早元古宙最终形成以后,一直保持至今,其间经历了中新生代地台“活化”和“改造”。燕山一太行山是华北东部地区新生代发育裂谷作用后残留的造山型岩石圈。二、地层结构1、盆地基底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岩系具有明显的镶嵌结构。一类是由变粒岩岩相(麻粒岩、浅粒岩、混合花岗岩及片麻状花岗岩等)组成的放射线年龄大于25亿年的太古界;另一类是由绿岩岩性组成为主(绿片岩、千枚岩、大理岩和变质的火山岩)的年龄大于17亿年的中下元古界。基底结构不均匀,大体以斜贯盆地中部的环县一大同基底断裂为界,将盆地基底划分为两个区。北部以集宁群及鸟拉山群为代表,主要由太占界占陆核组成南部以昌梁群、岚河群及野鸡山群为代表,主要由下元占界褶皱变质岩系组成。根据对鄂尔多斯地区重磁场的分析,最后可以推断盆地结晶基岩面的构造总貌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相对隆起.具体可以划分9个构造单元:(1)北部隆起区.该区位于伊金霍洛旗弧形断裂以北,为一西倾鼻状隆起.(2)东部褶皱区.该区东边以离石大断裂为界,西边在神木~志丹~正宁附近,南至耀县一韩城大断裂.区内隆凹相间,呈北东向雁行排列.隆起和坳陷均有翼部陡窄、轴部宽缓的特点.自南往北为运城~渭南隆起,石楼~彬县坳陷,延安~直罗隆起,府谷~安塞坳陷.(3)中部隆起区.此隆起区东临东部褶皱区,西界在鄂托克旗一庆阳附近,南界在正宁~泾川,北界为伊金霍洛大断裂,轴向近南北向,顶部开阔平缓.(4)西部坳陷区.该区东与中部隆起区相邻,西界为铁盖苏木一白杨城大断裂.为一近南北向深坳陷.坳陷的深度自北向南增大,最深达一9400m.坳陷内分布有多个次级坳陷.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包括早期发育于基底而后期未继续活动的断裂和盖层沉积后发育的,或活动性强烈的早期基底断裂.前者断裂带大多只分布在基底中,而对盖层变形影响小;后者断裂带则可能延伸到沉积盖层,或引起盖层严重变形,如挠曲,不对称隆起,发生次级断裂组等。按断裂在平面上展布特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东西向几组近东西向断裂大多分布在盆地北缘和东部;近南北向断裂分布于东西缘;北东向断裂则主要分布于南缘和盆地北部;而北西向断裂大多在西南缘和南缘.显然,基底与周缘断裂均与构造走向一致.在一些构造走向交汇部位,以及不同构造单元交接带,则形成基底断裂密集带.因此,在盆地北西南三边,为不同构造单元交接带,故形成规模较大的基底断裂系,造成凹、(图2)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分区图隆相间的基底构造格局(图2)。2、盆地沉积盖层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盖层较为齐全(仅志留系、泥盆系缺失),平均沉积岩厚度5000m。其中,中上元古界以海相、陆相的裂谷沉积为特征,厚度200~3000m;下占生界以海相碳酸欲岩为主,厚度400~1600m;上古生界以沼泽、二角洲、河流相为主,厚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