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学语文《春江花月夜》课件【三篇】中学语文《春江花月夜》课件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教学重点】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教学难点】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2、朗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以“月”为典型意象。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三、赏析诗歌(一)第一部分:月生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1、意象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2、意境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3、学生朗读。(二)第二部分:月悬原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朗读。(三)第三部分:月落游子思妇情1、两地相思原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2、思妇怀远原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游子思归原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小结:《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四、拓展回顾曾经读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歌。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五、作业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中学语文《春江花月夜》课件篇二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