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传统种植业的产业化之路传统种植业的产业化之路1995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论农业产业化》,始于山东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在探索中起步。2000年11月,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2012年11月,农业部等八部委在京召开会议,明确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政策倾斜。201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第十次聚焦农业,并首次提出了以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革为核心的工作目标。2013年3月,农业问题再次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以农立国,体现着几代国家领导人治国、富国、强国的决心。国家要强盛,农业是基础。作为世界上三大农业起源地之一,传统种植业始终是我国农业最基础、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狭义上讲,传统种植业就是农业。种植业的兴衰,就是农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从“井田制”到“均田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世世代代耕种的农民始终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方式,“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这种状态最真实的写照。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确立,传统种植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2003年以来,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的可喜局面,以种植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是怎样的源动力缔造了种植业的发展和繁荣?一路走来,经过了怎样的探求和思索?传统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未来的种植业产业化之路将何去何从?带着诸多的疑问,《经济》记者展开了系列采访。“一下子分到十几亩地,天天就琢磨着种什么、怎么种,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谈起当年的情形,家住辽宁开原的李宝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依旧兴奋不已:“除了种粮食,我还弄了3个蔬菜大棚,专门种反季节蔬菜,什么好卖我种什么。腰包一下子就鼓了起来,第二年我就买了一辆小四轮。”像李宝玉这样的农民很多。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撒欢似地劳动,好日子似乎就在前面不远处等着他们。然而,日子却并没有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顺风顺水。“也不知道咋弄的,辛辛苦苦种的菜经常卖不上个好价钱。有时候,还会赔钱。”李宝玉对此非常苦恼。他想不明白:“明明去年大蒜还是香饽饽、抢手货,怎么到了今年,再好的大蒜也没人要,都压在了手里成了负担呢?孩子要上学,家庭要开支,没办法,我也和村里很多人一起外出打工。”李宝玉对那时候的记忆依旧刻骨铭心。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黄连贵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对此非常感慨:“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农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是必然的结果。然而,由于农民依旧满足于在少量的承包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于把农产品送到农贸市场卖掉,他们不了解更大的市场,也不了解需求的变化,不但缺乏科学管理,更没有风险防范意识,于是,在市场经济迅速繁荣之后,这种原始、分散、粗放的生产方式很快就暴露出了它的弊端:农民的种植热情因此严重受挫,种植业发展裹足不前;于是,劳动者和土地、劳动者和市场、土地和市场,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怪圈:农产品要么种得特别多,要么种得特别少,‘多的多’、‘少的少’,买难卖难重复出现。市场的变幻无常,成为农民无法承受之重。当初欣喜若狂拥有的土地,让他们又爱又恨,他们爱并烦恼着。”“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龙头企业与农民签署订单,并根据订单对农民开展技术服务和专业指导。订单规定了收购的品种、价格,农民不再盲目和无所适从。”黄连贵回忆道:“1998年,主政河南的李克强谋划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出‘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力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转型增效’。他提出,一家一户的农业种植、养殖不仅市场风险大,而且难以与食品工业相对接,必须用经营工业企业的方式来经营农业。根据这一思路,他大力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推行‘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程度,有效化解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形成了农业生产与加工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2005年,身为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部署‘振兴辽宁’发展战略时进一步强调:必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协调城乡发展。至此,农业产业化之路开始渐入佳境。”“压力和负担一下子就少了很多。有了订单,我们就知道该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没有了后顾之忧,我把心思都用在种地上。收入稳定了,日子又有了奔头。”李宝玉的叙述朴实无华。“我去过新疆,那里的农田都连成了片,一望无际。他们种地都用机器,一个人能种很多地。说实话,我十分羡慕。”谈起几年前的新疆见闻,李宝玉告诉记者:“当初承包时,村里把比较好的地块和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