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员工绩效等级考核办法一、考核目的1、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促进分配和激励政策的科学化、制度化。2、协助员工未来的发展和成长。3、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工作绩效。4、创造公平合理的优良工作环境。二、考核范围公司试用期满的借用合同工、借用培训工三、考核原则1、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司明确规定并严格遵守各级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和考核责任,同时向全体员工公布,确保考核公平、公正、公开。2、客观考核的原则。员工考核根据明确规定的考核标准,客观地对员工进行评价,避免掺杂主观因素和感情色彩,做到用事实说话。3、逐级考核的原则。员工考核由被考核者的“直接上级”进行,坚持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即单位主要负责人考核本单位的管服人员及班组长,班组长组织班委会考核班组成员。班委会成员由班长提出考核意见,报单位领导进行考核。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的考核责任人,班长为本班的考核责任人。间接上级对直接上级作出的考核评语不得随意修改,但不排除间接上级对考证结果的核实调整修正作用。4、反馈的原则。考核结果的反馈要间接进行,由间接上级(上级的下级)对间接下级进行反馈。为加强考核的教育作用,考核的结果(评语)必须反馈给被考核者本人,同时应向被考核者就评语进行说明解释,肯定成绩和进步,说明不足之处,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四、考核组织综合部为公司员工绩效等级考核的职能主要部门,负责考核的组织和实施,对各部门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将考核结果汇总报公司。各单位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考核领导小组,成员由本单位的骨干以及员工代表组成。班组成立以班长、技术员、及班委会成员组成的评审小组。五、考核办法公司各单位要根据公司拟定的考核内容、员工所从事的专业,结合本单位情况,拟定具体考核内容和标准逐级进行考核。正常的动态考核每半年进行一次,半年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年度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考核结果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审评后上报。每半年末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根据本办法规定的考核内容,组织对所属员工的半年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于6月30日前报公司综合部。单位也可根据员工平时的工作情况,对有突出业绩功重大过失的员工提出升、降级的申请,报公司审批。4、新借用的员工在试用期满后要进行初次考核,对其工作绩效进行一次全面评定,以后每半年的考核只需上报等级有变化的员工。六、考核内容工作业绩重点考核工作质量、数量、效率及目标完成情况,即该员工完成的工作是否准确完整、达致预期效果,是否圆满完成本岗位职责范围内任务,完成工作是否迅速、及时、有效,职责履行情况及工作成果如何,以及下达的目标完成程度。工作能力重点考核基础能力(知识、技能、满足所从事岗位的能力及潜力)、业务能力(理解、判断、决策、应用、规划、开发、语言表达、交涉、协调等)。工作态度评价工作态度包括工作(劳动)纪律、协调配合、积极性、责任感、自我开发愿望等因素。七、考核考试分类1、根据考核考试成绩(考核成绩占80%,考试成绩占20%,),对员工绩效水平划分为四类,即A类、B类、C类、D类,成绩在69分及以上的为A类,70-79分为B类,80-89分为C类,90-1分为D类,每一类分为五个等级,即A0、A1、A2、A3、A4;B0、B1、B2、B3、B4;C0、C1、C2、C3、C4;D0、D1、D2、D3、D4。2、初次分类以考核、考试综合成绩确定,正常的年度考核只以考核成绩(含日常考核成绩和半年考核成绩)及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分类规定确定。3、各专业单位各类所占比例借用合同工A类占25%,B类占35%,C类占35%,D类占5%;借用培训工A类占30%,B类占38%,C类占30%,D类占2%。八、待遇1、绩效工资是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及工作业绩而确定的工资。此项工资与日常进行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2、考核等级分为A0、A1、A2、A3、A4;B0、B1、B2、B3、B4;C0、C1、C2、C3、C4;D0、D1、D2、D3、D4共20个等级,每相邻两个等级为1个级差,A0级为10元,级差为10元。附:1、员工绩效等级考核分类标准2、员工年度绩效等级考核分类规定3、员工实效绩效等级考核登记表4、员工年度(含半年)绩效等级考核登记表5、员工绩效等级考核工作计划。考核项目考核因素考核内容标准分减分内容成绩评价(50分)质量任务完成结果正确、及时,与计划目标一致。20质量意识不强,质量标准不熟悉,有返工现象和发生质量不合格现象,安全意识差,安全知识缺乏,有违章现象。数量完成任务的工作量、效率及费用节约情况。20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工作效率低,出工不出力,完成任务差。改善、创新对本职工作进行改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