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猫》课件【三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猫》课件篇一一、教学要求: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会用“无优无虑”、“生气勃勃”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对猫的喜爱。4、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三、教学难点: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体会猫的性格有些古怪,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猫的喜爱之情。四、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猫的图片资料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1、谈话:同学们知道的作家老舍吗?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散文。2、揭题:猫(读题)3、简介老舍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思考:①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②给课文分层次。2、指名读,交流。①课文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②分段:第一段:1、2、3节,第二段:第4节三、精读“古怪”,体会情感1、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第一句)师述:这句话在第一段中是总起句。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出示比较:猫的性格古怪。猫的性格有些古怪。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是什么意思?(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觉得诧异,感到生疏罕见。本课指猫的性格特别、难捉摸。)读出句子语气。3、第一段抓住描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猫的古怪呢?自读第一段后交流教师板书。4、朗读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5、体会可爱①自读课文第二段(第4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小猫的可爱了吗?②挑战朗读,评议。全班齐读。四、总结并朗读全文1、老舍先生的笔墨真是酣畅淋漓,让我们一同来把这些文字录进大脑里吧!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默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既老实又贪玩,既尽职又温柔的古怪猫。二、品词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一)品词品句细细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第一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1]自学第一节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性格呢?(自由朗读第一节,并用“——”划出有关语句。)2、朗读交流。注意读出词语和句子语气:①的确、成天、无忧无虑、多么、屏息凝视、非……不可②比较: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3、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老实在——它贪玩在——它尽职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猫》课件篇二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2、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小猫的淘气可爱”,学习作者胡写作方法。三、学生分析: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基于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本课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理清脉络,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授课老师这节课突出了课文学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四、教学内容分析:《猫》是作家老舍写的。它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为四年级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教学中我们应从课文本身的特点出发,学习本文具体记叙和真实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品味语言的运用上多下功夫,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者着眼于猫的性格刻划,先写了大猫的“古怪”之状,后写了小猫的“淘气”之态。作者写猫的“古怪”,是通过“老实”与“贪玩”,“贪玩”与“尽职”、“温柔可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