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儒学与国学儒家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第一、“人文”主义精神。人性与道德。性善与性恶之辩。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第二、“自然和谐”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和一”。由此引发出人与自然的学说,恪守天道第三,“中庸”精神。“阴”与“阳”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又在归纳出“偶”与“奇”的概念,如“五行”的“五”;这种“奇偶”精神浸透于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比如中医学。孔子的“中庸”说以及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理论说明。“其有余者,削而损之;其不足者,补而益之。...抑其高者,损有余也;举其下者,补不足也。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穷也。”...第四、“会通”精神。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一、国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尚书·泰誓》:“唯天地,万物之母;唯人,万物之灵。”《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孙膑兵法》:“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一是高扬君权师教,淡化神权,宗教绝对神圣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一是高扬明道正义,节制物欲,人格自我完善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1、“天人合一”-----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是一种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的强大神秘的力量。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上天可干预人事,并以灾异对人事进行谴责和警告,像水旱、虫灾、日食、地震、冰雹、陨石等都看作是天的遣告。2、人与天命之天“合一”的中心是“敬德”。“有夏昏德”、“夏王灭德作威”、“夏王弗克庸德”,这是夏失天下的缘由。“弗敬上天,降灾下民”,“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暴殄天物,害虐蒸民”,这是殷商失天下的缘由。这种自周初以来形成的“以德配天”的天人合一观中,无疑的其伦理道德色彩大大超过其宗教色彩。3、敬天保民天子受命于天,然只有有德者方能受此天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二、儒家产生的时代春秋时代,因编年体鲁国国史《春秋》得名.1.王权衰微,无以号令诸侯。2.诸侯国内乱,郑、鲁、晋、宋、陈、卫等国为夺君位,杀伐争斗此起彼伏.3.诸侯灭国兼并连绵不断,华夏诸侯群龙无首,夷狄戎蛮乘机肆意侵扰.庄公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定公元年,楚相囊瓦欲得蔡昭公之美裘,不予,被扣压于南郢三年,直至献裘始得归,蔡楚结怨已深。伍子胥父诛乎楚,心怀复仇之心逃往吴国。定公四年,蔡昭公、伍子胥借吴王阖闾之力伐楚报仇,破楚入郢。鲁国三桓专政,竟至将昭公驱逐在外七年多,最后死于乾侯;齐国崔杼、庆封专权,直至陈(田)氏夺权;晋国为大夫韩赵魏三家所分.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国内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春秋时期更多的是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的战争.僖公十九年“梁亡”,《公羊传》曰:“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何休《解诂》曰:“梁君隆刑峻法,一家犯罪,四家坐之,一国之中无一不被刑者。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状若鱼烂。鱼烂从内发,故云尔。著其自亡者,明百姓得去之,君当绝也。”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8日。鲁定公九年(前501年)被任为中都宰。五十五岁时开始携弟子开始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于六十九岁归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三、《大学》与儒家思想(一)修身治国的人生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广博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彰明人生之初所秉赋于天的内心最美善的德性,使人不断地自明其德并得以自新,从而能够使人终至于最美善的道德境界,这便是“大学”所要致力于心治至德至善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切,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经过止于善境、定、静、安、虑一系列必要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