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报告孔建华*,陈国祥**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chenguoxiang@qhsms.com.cn本文对学校开展的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实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针对理科教学的“基于工具的科学探究模式”和针对文科教学的“基于资源的社会探究模式”,通过具体阐述了学校开展两轮行动研究循环,对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和环节、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信息技术对探究性学习的影响等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关键词:科学探究、社会探究、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模式一、研究概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我校承担的“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2001年被列为江苏省十五现代教育技术招标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第二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研究”的子课题。在李克东、谢幼如教授和省市电教馆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以数字校园的构建为基础,全面建设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对校本资源进行知识分类和管理,确立了以课堂教学应用为核心的研究思路,注重加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探究性学习类型,深入开展多轮行动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一定的教学模式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广泛学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高级智慧学习和知识管理思想等,对学习、知识、智能、学习环境、探究性学习等概念作了一个澄清,认为:①信息向知识的转化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②知识、智能的多元化特征促成了学习方式多样化和学习水平的层次化。③探究性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可分为科学探究、社会探究与实践探究三大类型。④学生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情境与外界条件的辅助与指导,信息技术也是必备条件之一。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文献研究法和调查分析法。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教师自发地采用了类似的行动研究模式,从“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提高了实验的效果与质量。在后续研究过程中,教师完全遵循行动研究的准则,每个课题组成员均完成了2-3个循环,形成“大循环交替上升,小循环即时调整”的研究格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课例和案例。同时我们还从加强了研究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学习、促进他们与专业研究人员交流、强化自我反思与批判意识、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技术等方面规避了行动研究过程中一些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目前,全国许多学校都开展了类似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科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提出过许多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方法。就总体而言,目前的网络教学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水平不高,缺乏普遍推广的意义。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也曾多次参照intel未来教育、Webquest、PBL、专题网站等教学模式开展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验。在整理分析这些课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探究性学习类型,在操作流程、主要环节、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试图从科学探究与社会探究的角度,分别总结概况出这些探究性学习的首要原理和主要过程,并从中发现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规律,对于一些操作细节和变式范例,不做详尽阐述。二、研究内容(一)基于工具的科学探究模式1、实验情况从1999年起,我校多位数学和物理老师设计尝试过网络环境下探究性教学,如徐伟老师的《研究玫瑰线》和《动直线的包络》、曹锁明老师执教的《雪花曲线》和《摆线》、蒋建红老师的《对称美》、张国良和陈丽琴老师设计的《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物理李桂旺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刘成华老师的《动量守恒》、蔡卫东老师的《单摆》、耿宜宏老师的《电磁振荡》、宋书华老师开设的《运用几何画板解决数学问题》的校本课程等,总结这些课例,我们可以分成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现科学探究规律:(以徐伟老师的《研究玫瑰线》为例)计划:采用MathCAD软件,让学生探求玫瑰线的花瓣数随n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尝试发现三角函数的相位变化规律。行动:教师主要设计了三个递进问题:1)让学生不断改变n值的数值,尝试发现的形状与n之间的关系;2)把正弦改为余弦,即方程的形状又会如何呢?3)曲线是否一定可以由旋转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数学证明不断层层递进,引深扩散。观察反思:在这节课中,教师运用工具软件,创设了数学实验条件,通过层层设问,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思维的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能不能从中发现这类课的一般探究规律呢?是不是可从教学实验、提出假设、证明分析、引深扩散等几个环节进行概况呢?第二阶段——验证发现的规律。(以徐伟教师的《动直线包络》和常州五中李德明老师的《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计划:运用发现的规律,尝试进行教学,侧重于提出模型和引深扩散。行动:教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