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期中考试总结历史期中考试总结2一、考试分析(一)成绩汇总:九一班应考人数为56人,班级平均分只有34.5,其中最高分72,最低分56;此外,30分以下的有19人,60分以上的仅2人,无80分以上者。九二班应考人数为52人,班级平均分更是少到28.5,其中最高分63,最低分7;此外,30分以下的有34人,60分以上的只1人,无80分以上者。(二)试卷分析:本次试卷分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两大部分。前者共20道小题,总分40,为基础型试题,涉及第一、二单元,共十一课的基础知识点,按具体题型可划分为:事件类、人物类、时间类、文件类,概括起来也可看作是对历史事件的经过之考察,皆是直接检验学生对一、二单元中所提重大历史事件的熟悉程度。而从学生的卷面来看,做正确的平均只有9道题,这反映出一个严峻的现实: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没有五成。这里面不排除有些同学根本没认真对待选择题,只三、五分钟便搞定了这20道题,仓促之下必有疏忽,但客观来讲,还是学生的基础太过薄弱,这是通过本次考试我发现的最大的问题。而后者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最大的软肋所在,通过平时的了解,我得知很多学生一见这种题首先心理上就慌了神,脑中仅存的那些知识也便全不见了踪影,接着就是满篇的信口开河,想当然地涂鸦而作,甚至材料于不顾,只是凭感觉答题,结果,虽然是都答满了,但失分也极其的多,这次考试也不例外,两个班的学生在本大题中基本上都作答了,但60分的题,平均得分却仅有10分,许多同学都是个位数,在翻阅两个班的试卷后我发现其中的一个问题:不注意审题、马虎图快,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而言,现在说他们不知道做题前应该先仔细审题也不现实,所以归结起来,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的态度有问题,除此之外,对于此种题型缺乏一定的训练和做题技巧也是导致这类答题得分荒的一个重要原因。(三)阅卷感想:但就试卷而言,反映了两大问题:第一、基础薄弱,尤其是对于最基本的事件经过掌握远远不够;第二、态度不端、缺乏做材料分析题的基本能力。针对这两大问题,我的感触如下:首先,对于整份试卷,学生中普遍缺乏主次之分的观念,从卷面分数设来看,材料分析题所占分值较大,所以几乎所有同学都将答题的重点放在了其上,而对于选择题,只是草草地挥笔而成,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足够的时间审题,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即三个“缺乏”),这原本是合情合理的,但前提必须是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量的储备是,而大部分学生的真实状况却是恰恰相反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就难度而言,选择题要较之简单的多,试卷的布可以说是先易后难,可我们的同学往往一拿到试卷就往难度较大的材料分析题里钻,说重了,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够在哪些地方得分,不知道究竟应该在哪些地方花大精力去作答。其次,对于选择题,第一,以题型而论,我主张让学生放弃“时间类”的题,因为历史事件很多很杂,完全记清楚每个事件的具体时间虽然不是不可能,但对于即将应考的毕业班学生而言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平时用不着刻意去记忆,那考试的时候怎么办呢?既然这类题考试中不会超过三个,分值不大,但是完全放弃吗?不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答题技巧排除法,此法不仅适用于“时间类”的题,其他类型的题在无法确信答案时也可采用,因为选项里面必然有一至二个是明显错误的,最常见的就是“世纪”不对,譬如“一战”是二十世纪的事,那应该是19××年,而有的选项会是18××年,或是20××年,显然可以排除,这时候一般会剩下两个选项,都是19××年,不同的是月份和日子,那么需要学生快速翻阅整个试卷,搜寻有关“一战”的其它题,尤其是材料分析题,如果有,看里面的时间,然后在选项中寻找合理的,例如,有材料已经给出有关“一战”中的某一事件发生在1914年9月20日,然而在前面的选择题中考察“一战”爆发的时间,如果有选项给出的是1914年10月14日,那么就应该排除。第二,“事件类”的题其实就是历史经过的主要构成,这类题学生作答不好,归咎于我的教学策略,之前一直把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和讲授上,而对于“经过”言之过简,强调更是不够。二、教学反思(一)上半学期教学回顾1、授课方面。在本学期开始的时候,讲了一、两课我就感觉到一个问题学生对于本册书所讲的世界史相当陌生,不论是重大的事件也好,还是著名的人物也罢,我在课堂上一说,下面的学生一脸茫然,完全不知所以然。其次,在课后谈话中得知,几乎所有的同学在世界史和中国史之中,都钟情于后者,对世界史没有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其后的讲课中,不得不对一些学生陌生的知识做大量的扩充,以便能够让大部分同学明白,所以往往觉得一周三节课时间太不够了,所以课堂之上往往留给学生的时间极少,可以说是满堂灌,这就减少了复习提问和强调重点的时间;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