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物访谈报告数科院10(1)班高琦10211152访谈人物语文高级教师张传国访谈地点某饭店访谈日期2012年7月25号访谈过程我:您能谈一谈目前青年教师常态备课存在哪些误区吗?张:目前在常态备课中还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一是研读文本和教参资料有些教师为省力气,未认真读懂、读通文本,就急于使用“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然后顺手掂来,略经整理就成为现成的教案。其实,“教参”也好,现成的教案、实录也好,应该是名符其实的只供参考,而不应过于依赖。阅读教参不应取代文本深层的解读,别人的教案、实录不应取代自己备课独特的构思。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师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课后练习题也都认真加以推敲。这些往往在“教参”并没有作提示,现成的教案、实录也未必作这样的设计。我一向认为:课文前的导读、预习提示,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都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编者的意图。文本对话,既是和作者对话,也是和编者对话。教师备课时应把这些内容也作为文本对话的组成部分。并充分运用这些学习提示、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启迪思维,落实训练。二是研读文本和教法设计有的教师听名师的课最感兴趣的是教法设计,在自己的备课中最花心思的也是教法设计。在未有认真读懂、读通文本的情况下,就急于确定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法设计并没有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没有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悟出教法。这样的教法往往图具形式,无助于学生领悟文本。教法设计多式多样:学生提出问题,合作交流,给诗配画,想象诗人送别的对话,表演诗中送别情景等等。但学生的表演只表面热闹,诵读平淡无味,没有真正领悟到诗中的意境、蕴含的情感、语言的精妙。三、是使用文本和拓展资源新课标强调教师具有“资源意识”。扩展延伸教学内容,补充大量阅读资料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教学时常常出现本末倒置,教师没有充分使用课本资源,却被网络资源或其他资源所取代。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也没有引导学生认真读懂文本,其实是对最重要的资源——课本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根本问题在于教师没有体会到研读文本是备课的根本,舍不得花大力气研读文本,图走捷径,备课的效果便事与愿违。我:刚才谈到备课的误区确实应引起重视。再从目前“课改”的趋势来看,备课有哪些方面需作更深层的思考呢?张:首先,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更准确、全面地实施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实施如何落实到文本的解读。但往往一些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学设计,却未必做到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详尽、有创意;但教学目标却模糊笼统,表述不清。甚至有些教案只看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却看不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备课中几乎是无足轻重了!针对目前备课确定三维目标存在的问题,应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全面”;情感与态度的目标要“准确”;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大多停留在语文“双基”的表述,没有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只停留在内容情节分析,多推敲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语文课备课学会品味语言。例如词句教学,就不只是解词解句,更重要是品词品句。在古诗词教学中,常见的是多着力于读懂词句,疏通内容;少着力于品词品句,感悟语言。其实,语言训练是多元的,包括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积累、品味和感悟各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确定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必须认真、全面地解读文本的语言因素。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因教材的特定因素和学生的实际差异不容易定位准确,恰如其分。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编者意图的认真揣摩,才可能正确感悟文本的价值所在。而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从中把握好价值观的取向,之间还有距离,需下更大的功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情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之所以有独特的感悟应来自和文本的深入对话,是在读懂文本本意的基础上的独立思考、独特见解。而不是离开文本,天马行空,自由发挥。时下,还“流行”对课文中的人物,让学生畅谈喜欢谁,要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往往较为忽略。只重视教学效果的目标,忽视获得效果的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其实,掌握过程和方法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收获。《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都应根据教材特点纳入目标设计之中。如读情感型课文,要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读古诗词要学会“熟读吟诵,读中悟情”,这都是学法指导的目标。我:你谈及教学目标的定位确实在备课中非常重要,但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这方面又为何体现“课改”的要求呢?张:当前“课改”还需要讨论的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如何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目前学生在课堂获取信息的容量大、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