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互联网自媒体言论自由的法律约束问题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针对政府数据、商业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不断加强立法,加强网络立法已成为国际共识。据《国外互联网管理:强化网络监管已成趋势》介绍,美国的互联网法规涉及面较为广泛,既有针对互联网宏观的整体规范,也有微观的具体规定,其中囊括了行业进入规则、电话通信规则、数据保护规则、消费者保护规则、版权保护规则、诽谤和色情作品抑制规则、反欺诈与误传法规等。这些法规多达130多部。在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对互联网管理的探索从未止步。据鲁宁《“依法管理”是政府对四亿网民的承诺》介绍,1994年以来,中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互联网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我们还能在刑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中,找到与网络管理相关的条款。1自媒体的相关法律制度2012年12月28日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民间普遍质疑其立法动机与执行效果。这一立法被怀疑是借网络实名制之名而行保护贪腐之实,该法案在事实上限制了公民对政府官员的自发监督。其第四条规定从字面看来并无不妥,然而它却有意回避了信息性质的界定问题,背后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剥夺。该法案所保护的信息如系个人隐私,自是理所当然;如系事关公共生活与公众利益的事项,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这种模糊立法显然有违法律的确定性要求。中国社会转型正义尚未实现,民间希望借助自媒体表达民意,并希冀以此实现良善的法律治理和有德性的制度安排。当局基于自身利害算计而产生的对社会失控与民粹化的恐惧交织在一起,这也解释了中国政府对于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厉行管制的初衷所在。但是,这种严厉管制无法应对自媒体时代的挑战,注定劳而无功。唯有选择良善的法律治理之路,在法治化的框架下构建媒体监管体系,实现政治与社会的分离,作为公民社会公共表达和沟通空间的自媒体,才能健康发展。2自媒体丰富了公民言论自由权自媒体言论表达权是言论表达权在自媒体领域的延伸与扩张,同样属于宪法言论表达权保护的范畴,使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首先,公民在自媒体时代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相比,它不必拘泥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具体形式,不受时间、地点、手段以及频发的人为干扰因素限制,拓宽了政治参与渠道,有利于提高法律主体的政治参与热情与政治素养;其次,扩大言论自由权的外延有利于实现公民的民主监督权,通过及时快速的收集与传播身边的新闻事件,检举揭发他人的违纪、违法、犯罪等行为,摘掉权力的面具,让罪恶的丑脸在阳光下无所遁形,为公众利益而“战”。另一方面,通过自媒体的快速传播,公众的强烈持续关注促使事件得到及时公正客观的处理。比如近两年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大人物“天价烟局长”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表叔”陕西安监局长杨达才,以及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民庭庭长陈雪明等五人集体嫖娼事件纷纷曝光,无不体现出自媒体时代言论自由的强大力量和重要作用,至于自媒体对司法活动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总之,在自媒体中,发表关于不直接针对公民个人的言论,比如针对公共政策、意识形态、制度、国家机关,甚至国家机关的具体立法行为、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等的言论;发表关于不涉及特定私人利益的言论,比如关于不文明驾驶现象突出、某个区域社会治安较差、某政府部门腐败严重等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的言论,法律都可以大胆的加以保护而不受追究。因为这种来自公民的不同声音不仅能促进公权力的运行更加合理、规范和唤醒广大不文明行为者、违法行为者,而且还能使公权力部门与公民之间在更大的程度上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增强信息互通。这样的自媒体言论不仅没有涉及到任何个人的权益,而且有力的保障了公民个人参与社会管理和参政议政的权利,有助于推动我国民主社会发展的进程,通过自媒体的呼吁和监督来促进社会行为的规范。3自媒体舆论干扰司法审判活动在那段被称为“天朝上国”的漫长历史岁月里,我们绝不会预料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短短几分钟内一段言论就可以被转载数十次、数百次甚至数万次,这无疑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然而反观其象,这种“点击、复制、粘贴、发送”式的快速肆意传播带来的弊端也是无法估量的。就我们自身权益而言,公众在通过自媒体表达意愿的时候,自己的隐私权也遭到了莫名侵犯。大多数网站都使用了具有跟踪功能的软件,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利用这一软件制作了用户的个人档案,可以基本上掌握用户的个性资料和网上购物习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其商业目的,我们打开网页常看到的“浏览历史”和”为你推荐“条目其实就是隐私权被无形侵犯的表现。同时,一些自媒体的恶性发展已经危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