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监测报告文化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地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纳入市对县的重要考核指标。近年来,全县文化产业平稳运行、逐年向好,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2018年文化产业运行情况(一)产业总量持续上升。2018年,全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7.06亿元,同比增长6.2%。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3%。文化产业在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逐步成为推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文化主体逐步增多。全县文化企业持续保持逐步攀升的发展势头。截止2018年,全县累计在册文化产业单位997个,同比增长11.4%,从2015年以来年平均增速保持1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法人单位24个,与2015年相比,增加6个,年均增长10.1%。期末从业人员由2015年的576人上升至902人;年均增长16.1%。(三)产业门类不断丰富。文化产业包含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9个类别。垫江除文化投资运营外,其余8个门类都有长足发展。其中,文化装备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两个类别体量较大,发展势头较好。两个类别企业个数分别为3个、4个,占规上企业总数的12.5%、16.7%;完成营业收入1.8亿元、1.65亿元,占规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39.1%、35.9%。2018年全县规上文化产业各类别营业收入统计表类别规上文化企业个数营业收入(亿元)占比(%)新闻信息服务20.061.3内容创作生产40.112.4创意设计服务10.081.7文化传播渠道10.398.5文化娱乐休闲服务50.224.8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41.6535.9文化装备生产31.8039.1文化消费终端生产40.296.3合计244.6100(四)重点产业特色鲜明。全县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培育和成长了一批有较强影响力和垫江独特元素的文化企业。比如文化制造业中的钟表公司,是全市唯一的钟表制造企业。再比如牡丹樱花世界,是全市最大的以牡丹为主题的旅游企业,再加之石磨豆花小镇、大石竹编、赵牛肉、角雕等工艺、美食文化产业和产品,都充分彰显了垫江的文化特色,扩大了垫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有效拓展了全县产业发展空间,拉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全县文化产业发展集聚程度不够,整体仍处于“小、散、弱”的起步阶段。2018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3%,对gdp的贡献率仅为0.8%。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仅为6.2%,这几个核心指标与全国、全市的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差距。二是规模企业不增反降。2018年,全县在库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24个,仅占文化产业总数的2.8%。到2019年,本就为数不多的企业个数急剧减少,目前在库单位仅15个,占比下降至1.7%,营业收入5000万以上单位仅余3个,难以对文化产业形成有效拉动,对全县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也无法形成稳定支撑。三是文化创意竞争力不强。全县规上文化产业多以包装印刷等传统制造业和家用视听设备、办公用品批发零售等商贸业为主。有垫江特色的竹编、角雕等特色传统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市场开发有限,产业的体量不大。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软件设计、影视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县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贡献率、产业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产业人才缺乏。全县文化产业单位从业人员普遍学历较低,多局限于基础操作,高端技术型人才屈指可数。全县规上文化产业单位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4人,占总人数的2.7%;中级及以上技能人员5人,占总人数的0.6%。特别是软件开发制作、文化创意等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极度缺乏,缺少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人”。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意见(一)浓厚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充分激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促进作用。加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营造发展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工作牵头部门,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保障机制,从资金、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考核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在渝东北考核组稳居前列。(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