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看完论文,有一些建议:需要突出研究的问题,应当专门对国内高校工程伦理课程设计的不足有足够的分析;发展进程不应该放在理论概述一章对国内的相关实践、研究的论述远远不够,工程伦理教育事实上在国内的浙大、同济等高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既然用到OBE,后面的分析和OBE的框架紧密结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流于简单陈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标准也应当紧密地与研究部分结合起来,注重整个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美国的经验介绍部分,太过浅显,没有上升到“比较”的程度,人家如何做的,国内怎么做的,应当有个“比较”,方能凸显不足选取工大的原因在研究方法部分因好好陈述,代表性,推广性问题都要考虑,那么对标认证标准,对标美国经验,有何劣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能力增值是重要的判断标准,论文最大的缺失在于:并没有足够的学生数据来支撑工大工程伦理课程的问题和不足。通篇很大的问题:太多无根据的表述,例如,中国智慧,哪些中国智慧可以融入课程?为何这些中国智慧对于工程伦理教育有益?太多不严谨的表达,比如,选择工大是因为“母校感情”,这不是学术论文该出现的。很多口语化的表达也要更正研究部分,我没能看出这是研究,倒像是一个简单陈述:如果说用到访谈,要结合研究问题,对访谈内容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本质性的东西,真正告诉读者问题在哪?而不是围绕一堆表象进行描述,导致最后提出的建议没有可行性,解决不了问题。看完建议,我的直观感受是在描述“某学生成绩不好,学生需要努力”这样一个表象到流水账的建议,但可能读者更想看到“某学生为何成绩不好,是懒惰?是学习条件不够?还是其他?如果懒惰,要采用什么机制?如果条件不够,能进行哪些现有的或者潜在的投入?”中文图书分类号:密级:公开UDC:学校代码:10005硕士学位论文MASTERDISSERTATION论文题目:高校工程伦理课程设计研究论文作者:朱雪骐学科:教育学指导教师:肖念研究员论文提交日期:2019年3月UDC:学校代码:10005中文图书分类号:学号:密级:公开北京工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题目:高校工程伦理课程设计研究英文题目:Researchonthecoursedesignofengineeringethic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论文作者:朱雪骐专业类别/领域:教育学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申请学位:教育学硕士指导教师:肖念研究员所在单位:文法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答辩日期:2019年3月授予学位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工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工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北京工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STYLEREF"标题1"\*MERGEFORMAT致谢-PAGE\*MERGEFORMAT52--PAGE\*MERGEFORMATVII-摘要工程伦理教育是现阶段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工程伦理素养也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所必备的良好品质。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成员国,这也对我国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工科院校高校等对工科学生工程伦理素养的要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也,相继进行了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纷纷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不断追求持续改进。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在工程伦理课程设计方面,特别是课程内容的设置架构、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课程评价的选择等方面还尚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在工程伦理教育文献研究法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推进对工程伦理课程有效设计研究的原理,我国高校工程伦理课程的发展、局限及举措进行探索。首先,对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的内涵和结构框架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之上确立了工程伦理课程设计的研究要素(分别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其次,以课程设计为线索,对我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