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摘要: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在人的一生当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历代君王对儒学的推崇促使儒家文化成了古代中国的正统文化,而儒家思想则促使忧患意识成为我国古代文人的重要思想意蕴之一。各朝代的循序演替,使得处于朝代交替边缘的文人变的多愁善感,创造出了众多的优秀文化,也是古代文化灿烂的重要原因。事过境迁,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拥有这种忧患意识呢?关键词:古代文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之一,它代表一种高尚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渊源至深。从一定角度来说,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忧患意识的形成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一些有抱负的人,当这些关心国家兴衰存亡的忠义之士试图大展鸿图时,却或多或少地遭遇了残酷的现实。他们或因仕途坎坷,世态炎凉,个人遭遇不幸而激发起忧世愤俗之情;或因改革受挫,抱负未展,政治上屡遭迫害而郁结了满腹忧患;或因内忧外患,社会危机而超越个人哀愁,将忧患的情感升华为炽热的忧国,忧民之情。更为可贵的是,现实的失败并未改变这批有识之士追求理想的执着,他们将这种忧患意识带进文学,形诸于笔端,通过文学作品宣泄内心的忧愤与不平,从而也曲折地表达出其政治理想。可见,忧国忧民意识是关于儒家“忧道”观念的最好诠释和“仁爱”精神的最佳延伸,是数千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心潮的汇集,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升华,是驱动中国文化不断演变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忧患意识与悲观主义忧患意识还可通过文人的伤春情怀中流露出来。由于中国哲人对生命的总体看法是悲剧性的,因而即使是在白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春天,他们所看到的依然不是今日的繁盛,而是它明日的衰败,是白花凋零之后的萧瑟秋霜和无情风雨。一、千年的儒家思想形成忧患意识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追求仁爱、主张实施仁政、反对暴力,通过努力的学习,加强修养,来提高人们的涵养德行。从儒家思想中可以明显体会出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的关注对象是现实人生。目的是想超越忧患,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尽善尽美”和“至乐”的人生境界。儒家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包含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发展命题,要求人在忧患当中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尤其是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生的意义,由此形成强大的生命意志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并不断地提升主体人格,完善道德审美的人生标准,实现人生所确立的一个又一个要实现的目标,以实现人文关怀,启迪人生的智慧,照亮生命的旅途,完成人生的神圣使命。而受这种思想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古代的文人骚客。二、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了忧患意识形成的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可以说主要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华夏文明形成与内陆的农业文明,远离沿海。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的低下,人类与大自然的抗挣显得很是力不从心,面对大自然对人类的种种袭击,感到了恐惧和敬畏。再加上战乱的时有发生,分而和,和而分,分而乱,乱而战,战而又和的循环之中,不断的战争发生,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民族的思想中难免不会有一种忧患的意识。这种忧患的意识在内陆性农业的华夏民族精神生活与情感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就有部落首领以夜夙忧勤的形象出现的传说。到了春秋和战国时代,诸侯兼并,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主张、学说都表现出了忧患的特点。三、儒家思想促使忧患意识的建构儒家思想将人生忧患意识建构在人的血缘情感层面上,凸现忧患意识的历史使命感和生命的严肃性。这种忧患的意识的建构,还表现在人与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极其人生的信仰上,凸现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的特征,这种忧患意识的建构,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儒家所奠定的这种深沉而浩大的忧患意识,作为在相对稳定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意识,已经积淀成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人“以忧为美”的审美基调。古代文人忧患意识的表现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内涵和表现也丰富多彩。一:“愁”是忧患意识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以“愁”字贯穿始终的作品很多,特别是在古典诗词中,有辛弃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猛舟,载不动,许多愁。”;有柳永的“椅阑干处,正思凝愁”;有秦观的“落花万点愁似海”……可谓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这一‘愁“字,强化了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