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7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7页金融控股平台【民营企业金融控股平台之路初步研究】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7-0156-02摘要:从我国的情形来看,过去几年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遇到了挑战,培育新兴创新型科技企业、启动国内消费市场成为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温家宝总理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多个场合强调要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希望能通过注入更具活力的创新力量为经济结构的调整、迅速走出经济衰退创造条件。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呼声越来越高,意味着政府和学术界都对我国金融体系垄断的弊病达成共识,金融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放宽金融准入、实现利率市场化会是未来金融改革的切入点,而混业经营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本研究报告在介绍金融控股历史及我国目前金融控股现状的前提下,分析民营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的路径。关联词:金融控股平台;金融市场;风险提示一、金融控股的历史与现状(一)起源与概念。金融控股一词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混业大潮。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前,世界上大多国家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后来这些国家开始出现分化,美国、英国等国开始实行分业制度,德国、瑞士等国则始终实行混业制度。但是到了80年代,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也大多转向了混业经营。美国是纯粹的控股模式,即银行本身或与其有直接投资关系的子公司不得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但银行控股公司的另设子公司,可以在限定范围内经营证券或保险业务。英国则是混合控股模式,即允许银行在符合一定条件时成立子公司从事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务。英美模式的特征都是多个法人、多张执照和多种业务,区别在于控股母公司是否进行经营性操作。而一直保持混业经营的德国金融形成了全能银行的模式,银行可以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而不受限制,包括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以及证券、保险等跨业业务,甚至是实业投资,其特征是一个法人、多张执照和多种业务。(二)我国金融控股简介。对于我国而言,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实行金融混业经营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泡沫逐渐产生并伴随混乱的金融秩序而不断膨胀。自1993年起,我国金融体制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了强制变迁,由分业经营代替混业经营。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外金融机构实现混业经营,使国内的金融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来源主要由四大类:第一类银行业进军信托、租赁等打破了分业经营的局面。2005年开始,我国几大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在实现对基金的参股、控股以后,从2007年开始加快了综合经营步伐,通过组建、筹建等方式,控股信托、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的突破分业经营界限。第二种类型是保险业进军银行、信托,不断整合金融资源。保险业两大龙头企业平安保险和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在做好保险的同时大举进军银行业,于2006年收购深圳商业银行,2010年又收购了深圳发展银行,是保险公司第一家拿到全国性银行牌照的保险机构。第三种类型是地方政府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各地政府根据手中掌握的金融资源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多种多样,以银行、投资机构为平台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最普遍的选择。上海着力打造的上海国际集团,就以金控平台作为发展目标,目前掌控了上海700多亿国有金融资产中的30%。第四种类型是实业和金融融为一体的实业企业产融结合,又分为国有和民营两大类。国有企业有中海油、中粮、五矿、中化、中石油等,民营实业资本进入金融业则经历过以泛海系、爱建系、东方系、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金信系、农凯系等八大金融家族为代表的第一波金融控股风潮。二、金融市场分析根据银监会2010年发布的《金融机构编码规范》,金融机构分为五个大类,二十四类金融机构,除传统的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外,在其他类里列出了小额贷款公司,将其纳入金融机构的范畴,而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消费金融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的类金融机构由于发展模式不成熟、规模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则没有被涵盖进来。事实上,以传统金融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行业不仅进入门槛高,而且已经进入一个竞争白热化的阶段,而目前包括小额债权、股权基金、金融服务在内的新兴金融市场正在成为各方聚焦的目标。民营资本可利用这一形式在这些市场抢占先机,进而实现金融控股的构想。(一)小额债权市场。由于公共保障体系的缺失、高负担的财税政策以及亚洲普遍的消费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相比也远远落后。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8%,比日本的75%、马来西亚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