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7社会态度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一)定义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二)态度的特性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通过人际交往习得的。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介于观念世界与经验世界之间。一方面反映了个人所持有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又包含了很大的经验成份。3.态度的动力性态度对心理与行为都有一种动力性的影响。二、态度的构成要素1认知因素:2情感因素:3行为意向因素:第二节态度的理论一、强化论观点(一)古典条件反射理论建立联系(条件反射)(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同化与内化(操作条件反射)(三)学习理论的研究服从、模仿(参照群体)二、认知理论(一)紧张减缓理论的研究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这种理论模型称”认知统合倾向”.1、海德的三角平衡理论(P-O-X模型)平衡理论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关系。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②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即好感或反感态度。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不喜欢有缺陷的不平衡关系: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负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知到的行为。理论假设:A)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B)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C)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的函数。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不相关….协调…..不协调…不协调的原因逻辑上的不相容认知成份与文化模式不协调某个认知成份与某一更广泛的概念系统不协调与过去经验不协调减少失调的方法:(1)改变认知:(2)改变行为:(3)增加新的认知:(二)归因理论的研究贝姆提倡以归因理论来说明社会态度变化的心理机制,并将其称为自觉理论(SelfPerceptionTheory).人们一般都能表述出自己为什么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态度,对态度的形成与变化的心理原因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态度的形成与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之上的.(三)社会判断理论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或是拥有帮助判断的参照物,那么在实际判断时,将把被判断的事物与这种参照标准或参照物进行比较,进而判断。如果被判断的事物与这种参照标准或参照物相差较大的话,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比实际上的要相差更大;如果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比较相似的话,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更加相似的.三、功能主义理论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四、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一)服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二)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三)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第三节态度的测评一、量表法(一)等距量表(二)总加量表法(三)语义分化量表二、问卷法三、投射法四、行为观察法五、生理反应法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环境因素的影响1.社会环境的影响2.家庭的影响3.同伴的影响4.团体的影响(二)个体的学习1.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巴甫洛夫2.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斯金纳3.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二、态度的改变(一)劝说宣传法1.传播者的特性2.信息的传播3.被劝说者的因素4.情境的因素(二)角色扮演法(三)团体影响法(四)活动参与法第五节偏见--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偏见:指的是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它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类及其群体生活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偏见的特点(1)不符合事实(2)过分类化(3)先入为主(4)不易改变二、造成偏见的原因: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