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班语言教案大班语言教案[范例8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大班语言教案篇1活动内容:故事《孤单单与热闹闹》活动目标:1.鼓励幼儿乐于参与集体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情感,分享快乐。2.进一步发展幼儿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通过理解故事《孤单单与热闹闹》,帮助幼儿了解元宵节习俗;丰富词汇:红彤彤、害羞。重难点分析:重点:发展幼儿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难点:进一步理解孤单与热闹的含义,丰富幼儿情感。活动准备:物质:课件图片(孤单与热闹)、红绸子、小高跷、锣、鼓、教具鞭炮、课件-幼儿歌曲《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知识:幼儿已有的生活的经验活动方式:集体和个别相结合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课件(孤单与热闹的图片),师:瞧,咱班今天来了好多小客人,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这是一个孤单的`小朋友;这群小朋友在一起玩,很热闹。过度语:“孤单与热闹”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孤单单与热闹闹”的故事,你们想听吗?二、展开:1.教师讲故事《孤单单与热闹闹》,帮助幼儿了解元宵节习俗:(1)元宵节为什么这么快乐?引导幼儿说说元宵节习俗,如:踩高跷、舞狮子、敲锣打鼓扭秧歌等等。(2)请幼儿用各种实物教具学一学元宵节习俗,如:扭秧歌、放鞭炮、踩高跷等等。2.通过讨论故事,丰富词汇“红彤彤”、“害羞”,发展幼儿思维,提高口语表达:(1)那小米在元宵节这一天快乐吗?开始的时候怎么样?什么叫害羞?你害羞过吗?因为害羞,所以他没好意思出去玩,就感觉到了孤单。(2)你什么时候觉得孤单了?孤单的时候你最希望什么?(3)后来呢?和小伙伴们玩了什么?这时候他的心情怎样?(4)你喜欢孤单单还是热闹闹?为什么?鼓励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情感,分享快乐。三、结束:播放课件歌曲《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幼儿感受分享快乐的幸福。四、延伸:发散幼儿思维:小朋友,你还知道有关元宵节的其它习俗吗?欣赏课件,丰富幼儿经验。大班语言教案篇2活动目标:1、认识“扌”旁,知道“扌”旁与手的关系。2、培养幼儿识字的兴趣。活动准备:1、图片三张、手的字卡(黑色、彩色)两张2、扔、拍、扫字卡若干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出示字卡“手”,让幼儿知道手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请幼儿大胆的说出手的作用。小结:手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小手,不要去触碰一些危险的物品,以免伤者我们的小手。二、认识“手”,了解手的书写顺序。手的字宝宝小朋友都认识,那你们知道它是由几笔组成?有新笔划吗?师幼共同分笔划朗读。三、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1、请幼儿说说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并模仿图片中的人做动作。教师贴出相应的汉字。(扔沙包、拍皮球、扫地)2、请幼儿仔细观察,这些字宝宝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表示动作的词都有“扌”旁)3、带领幼儿认识“扌”旁,并了解“扌”旁与手的关系。小结:“手”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它也是一个偏旁,和其他字组合到一起就会变成一个新的字宝宝。4、认读汉字:扔、拍、扫四、游戏《找朋友》接下来我们玩个《找朋友》的游戏,桌子上有一些字卡,从我的右手开始,每位小朋友取一张字卡贴在自己的胸前,然后站成一个圆圈,看一看周围小朋友身上的字卡能不能和你的字卡组成一个新的字宝宝,如果能的话他就是你的好朋友,音乐结束后你就和他站在一起,并将新找到的字宝宝贴到纸上。师:你们都找到朋友了,现在该我找了,教师出示字卡,请与我相同的走到我的身边,并大声的念出字宝宝的名字请老师和小朋友进行验证。五、结束部分游戏《送字宝宝回家》大班语言教案篇3活动目标:联系"盆"、"瓶"、"碰"的普通话发音,引发幼儿对绕口令的兴趣。活动准备:盆和玻璃瓶两个,装水的瓷碗七只。指导要点:1、教幼儿练习时,先从单音节"盆"(pen)、"瓶"(ping)、"碰"(peng)入手,再由练习句子扩展到整首儿歌,由少到多,由慢到快地进行。2、让幼儿用筷子轻轻敲击几中盆和玻璃瓶,聆听各种器皿发出的不同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敲出的声音不同。3、教师念绕口令,让幼儿辨析哪些字的读音很象"盆"、"瓶"、"碰",练习幼儿的听力。4、由句子到整首儿歌练习绕口令,评比哪个小组哪个幼儿念的好。活动反思:绕口令一直十非常枯燥的一种教学活动,孩子们现在还不识字,对拼音也不熟悉,绕口令中容易混淆的音很多,孩子们很难区分清楚。教师用自身的朗读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然而教师在朗读一遍后,幼儿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乐趣,大部分幼儿并没有听清楚内容是什么。接下来通过出示图片让幼儿进行猜想,描述绕口令的大致内容,幼儿根据图片可以自己来猜一猜、说一说,为幼儿的语言表达创造了机会,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幼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