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整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第八单元“异域风情”2.认识教材的结构性: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回顾拓展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课外书屋”“成语故事”“展示台”综合性学习二、教材阶段性目标(一)识字写字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注意防止和纠正错别字。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二)阅读教学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的意思。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5.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6.扩展阅读面,拓展课外阅读。(三)习作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2.学写简单的书信、发言稿、研究报告等应用文。3.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四)口语交际1.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稍作准备后能当众作简单的发言。2.学会通过讨论策划活动、学习介绍自己、交流趣事和学习劝说、讲故事、表演课本剧、聊热门话题等。(五)综合性学习1.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2.初步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三、教学建议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书”,这里的读不是只言片语的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应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阅读教学中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读要有目的,有层次。通过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这是评价阅读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童年的发现》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为保证默读训练落到实处,我们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二)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落实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经常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采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一要落实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高年级阅读教学基本的任务之一,概括能力的养成足以使学生受益终身。要根据不同文体,让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草原》你印象中的草原是怎么样的?老舍笔下的草又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二要经常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清文章脉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日后写作条理清楚。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横向”﹙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两大序列。三要关注细节,设计好关键性问题1.关注细节,可以加深对文本的品读感悟。《将相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作对比阅读,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称呼上的不同:廉颇——“我廉颇、他蔺相如”;蔺相如——“廉将军、我”顺序上的不同:廉颇——“我廉颇……他蔺相如……”蔺相如——“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草船借箭》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玩味,诸葛亮这一“笑”,究竟在笑谁,在笑什么?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问题不要太琐碎,要抓准关键处、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提供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白杨》一、找出过渡段,引出“突破点”:在学生预习课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