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儿歌语言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儿歌语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儿歌语言教案1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喜欢听儿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2.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二·活动准备:小猴手偶一个,泡泡液一份。三·活动过程:1教师手握手偶,以小猴的身份引导幼儿观察泡泡。师:小朋友好,你们认识我吗?对了,我是小猴。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什么呀?(泡泡液)小朋友们真聪明!可是我不知道泡泡像什么?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教师吹泡泡,让幼儿观察)现在谁能告诉小猴泡像什么?(幼儿自主回答)2.欣赏儿歌1.教师朗诵儿歌,用生动,形象地配合肢体语言,吸引幼儿认真倾听。2.引导幼儿回忆师:儿歌都提到泡泡像什么呀?(西瓜·太阳·气球·脸蛋·眼睛)师:其实儿歌内容都是小朋友自己想出来的,老师只是帮大家整理成儿歌》小朋友们真棒!3.再次欣赏儿歌当老师朗诵完儿歌最后一句“小朋友们想一想,泡泡还像什么呢?”时,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像,并对幼儿的想象肯定。四·活动结束师:小朋友们真棒!我现在不仅知道泡泡像什么,还学会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为了谢谢你们现在我请小朋友屷玩泡泡,好吗?儿歌:吹泡泡呼......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串大泡泡像西瓜,像气球像太阳,像脸蛋还像乌黑的大眼睛小朋友,想一想泡泡还像什么呢?儿歌语言教案2一、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表情的朗诵儿歌。2、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二、活动重点:幼儿学会儿歌。会表演儿歌。三、活动难点:幼儿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的同时能与同伴合作游戏。四、活动准备:背景音乐、姥姥形象(指偶)、情境表演五、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通过游戏情境,熟悉儿歌内容。⑴出示指偶“姥姥”。师:瞧!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师:我们有礼貌的向姥姥问好!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大戏”吗?今天,姥姥带你们去看大戏,你们想去吗?师:好的!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播放背景音乐,丰富后半段儿歌歌词,开火车,绕教室一圈)⑵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师:大戏好看吗?师:刚才哥哥、姐姐手上拿的是什么?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丰富“拉大锯,扯大锯”儿歌歌词)2、完整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师:在姥姥家看了大戏,又学了拉大锯,还真有点累,休息会儿,竖起耳朵来听首好听的儿歌“拉大锯”,听——3、学习儿歌。师:“拉大锯”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了哦!(集体跟念、表演2——3次,鼓励启发幼儿配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4、游戏“拉大锯”,在游戏中理解、表演儿歌。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拉大锯”,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两个人也可以玩“拉大锯”游戏,谁愿意和我玩?(请一位幼儿上来与老师合作示范)师:我与好朋友面对面,五个手指头张开,举起来,与好朋友的小手交叉,两只脚一前一后站的稳稳的,边念儿歌边玩游戏!(游戏2——3次)5、结束师:“拉大锯”的游戏真好玩,我请你们当小老师,去教教弟弟妹妹玩好吗?(开火车出活动室)儿歌:"拉大锯"课后反思一、对教材的反思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而源远流长的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对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具有促进作用,民间游戏注入儿歌元素,更显示出它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拉大锯"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的很开心,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拉大锯"这一语言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一开始,我便出示指偶"姥姥",让小朋友与姥姥打招呼、问好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随音乐旋律,轻松的成为主人,在开火车去姥姥家的途中,自然丰富了歌词"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让幼儿达到了自我享受的境界。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唯一疏漏了一个知识准备--幼儿实际经验的准备,由于幼儿没有经验的铺垫,当我一出示"姥姥"指偶,问幼儿:"谁来我们班做客?",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奶奶!",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