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竞赛试卷班级姓名座号评分一、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20%)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间”读()A、jiǎnB、jiànC、jiān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有关于读书的名言。A、陈寿B、颜真卿C、朱熹3、汉字的演变,下面()的顺序正确。A、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楷书——草书——行书B、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C、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A、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B、赞美月亮的皎洁C、赞美露珠的精神5、()改进了造纸技术,造纸变得比较容易,人们才开始在纸上写字。A、仓颉B、蔡伦C、王懿荣6、下列句子不是病句的是()。A、老师叫我们在放学路上要防止不发生事故。B、领居的小女孩,不仅年纪小,而且很懂事。C、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感动得流泪。D、我估计这件事是小林干的。7、下面的古诗不是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是()。A、《泊船瓜洲》B、《秋思》C、《赠汪伦》8、“武松打虎”这个情节选自()。A、《西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9、下列事件不是选自《三国演义》的是()。A、草船借箭B、三顾茅庐C、三打白骨精10、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争辨辉映即使B、噪音鼓励担优C、嫌疑欺凌稀罕二、按要求写词语。(28%)1、填出含有近、反义词的词语。(8%)含有近义词:胡()乱()()身()骨()天()地三()五()含有反义词:同()共()()材()用()生()死()口()声2、祖国的汉字真是非常的丰富,光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就有上百个。你能写出按要求写出几个吗?(4%)一个字的:瞧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的:观看________________3、表示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4%)4、春回大地,望着满园的春色,你想到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4%)5、含有动物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4%)6、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有:、(4%)三、整理句序,使错乱排列的句子成为一段通顺的话。(6%)()他一生中有许多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当他听说监狱里的图书馆可借书,真是兴奋不已。()列宁是善于利用图书馆读书的模范。()在彼得堡的时候,列宁整天呆在图书馆,读了很多书。()后来,列宁不幸被捕,但他仍然经常写信要家里人设法为他寄书。()在监狱里,列宁被关了十四个月,整整读了十四个月的书。四、在横线上写出下列句子分别节选自哪篇课文及作者姓名。(10%)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节选自《》,作者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节选自《》,作者3、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节选自《》,作者4、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节选自《》,作者5、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节选自《》,作者五、阅读短文,回答后面问题。(一)蚂蚁的力量①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颗米粒拖进蚁穴,如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②蚂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大力气?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与肌肉的构造有直接的关系,肌肉产生力气与肌肉的精细成正比,而与肌肉的长度无关。一只非洲大象的体重要比一只蚂蚁重一百多亿倍,而它的肌肉只比蚂蚁粗几百万倍,所以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当然要比大象大得多。③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割叶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病人的伤口对合,让割叶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蚁头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后还不必拆线,可减少病人的痛苦。照例子,写词语。3%赫赫有名:、、文段是从以下二方面说明蚂蚁的特异功能:(2%)⑴、⑵、3、第①②段都采用了的说明方法,但所说明的内容不同,第一段侧重说明,第二段主要说明。(3%)4、为什么说蚂蚁是“外科医生”?(3%)5、找出文段中的过渡句,用“----”线画出来。(1%)(二)看不见的爱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把做得很粗糙(cāozāo)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那孩子有时能把弹(dàntán)丸打偏1米,而且忽高忽低。那位妇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