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2013年的一月2日我们全班同学去太原博物馆参与社会实践的课程学习,我带全班同学在早上八点的时候出发,途中天气很冷以至于所有人都默不作声,还遇上了堵车。在经过汾河上的迎泽桥的时候就看见博物馆气势磅礴的屹立在那里,其周围的建筑都被它那大气磅礴所压迫的失去原应有的气势。博物馆的建筑整体看上去像是世博会的中国馆,这是太原的同学讲给我们讲述关于博物馆的一些状况。山西省博物馆的新馆是在2005年建成的,坐落在美丽的汾河西岸,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由主馆和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象征祥和富足。到了博物馆内已经把寒冷和疲敝抛在脑后,站在馆内中央仰望四周,竟不知其一馆之内,蕴含着山西五千年的风雨变化。仰望完博物馆的内部结构布局,大家三五成群的自由参观起来,先由一楼的左边入口开始参观。一层的主要展品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些物品,有原始人使用的石器,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看到原始人的生活用品,大部分的石器距今应经一万五千多到一万一千年之间,其大小不等,用途也各不相同。还有各种不同的粮食作物的遗存,距今一已是上千年,看到这不禁感叹,原始祖先的智慧。并且还有各种家畜的骨化石,种类相当繁多。接下来便是原始人使用的陶器制品,这应该是现代的陶器瓷器的始祖了吧。平日都是在书本上或者是网上看到这些远古的遗迹,现在亲眼看到了远古人的真是的用品,竟然惊到我发不出一语。其各类陶器都是在美术史课本上经常看到的,如红陶、黑陶、白陶等颜色的区分,器型主要有鼎、盂、豆、尊、瓶、碗、钵等区分,器物以圈足器和三足器,带把手器耳和器盖得也较多,其中钵形鼎、背壶、圈足高柄杯等各种不同颜色、种类、形状的陶器应有尽有。虽然课本上学的其作用和制作的方法都有学习和了解,但在此时,应经忘记了那么多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忙坏了眼睛。这些不同的陶器之类的古代文物大多都是在古人的墓室里发掘出来的,在博物馆内还有介绍古人关于对墓室的介绍,其发展的历程是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有狭小简陋的空间变化为宽阔奢侈的转化。往下是进入原始社会的商代了,其中有很多龟壳和动物的个头,上面刻着原始的文字,这就是甲骨文,骨头和龟壳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下面的标签上有文字的翻译和文字的注释。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返回来看看一层的标题是“文明的遗迹”,下面的是山西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灿若繁星,方国文化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大夏之墟”、“殷商重地”和“方国遗珍”三个单元,展示山西地区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风貌。后面的各类青铜器,看得我是叹为观止,铜器上面还有这铜锈,但是上面的细细的纹理还清晰可见,其中有个铜器的制作过程,让我想到古人的技艺真是巧夺天工。青铜器大除了祭祀用的鼎之外,大多都是酒器,这是我想到商代人好饮酒,以至于饮酒亡国。怪不得周代的鼎上刻着饮酒的危害,教育后来人不要过度饮酒。汉代的瓦当、陶人像、玉器,兵器等都是精品而且精致。二层的标题是“晋国霸业”,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山西属于晋国。晋国六百年伟业,奠定了山西历史文化的基石。本展厅分“河汾骄子”、“晋都新田”、“晋阳赵卿”和“青铜华彩”四个单元,再现了两周时期三晋大地上数百年间的风云变幻。里面展示着西周是晋国内的古文物。其中有青铜器上刻有的文字,是我们所学的过的西周的大篆钟鼎文。文字之上的字体所见着熟悉,经过注释可以清楚的看到铜器上的文字和理解上面的意思。还有给是各类的玉器,品类繁多,这也是我增进了对古人的装束的了解。在佛教遗韵中陈列的各式的佛像,多事菩提,观音,在古代山西也是一个有佛教渊源的地域,在三晋的大地上,人们的信仰由佛教提升,在三晋大地上有大同的云冈石窟,五台山的著名佛教圣地等等。由此看来在三晋大地上生活的人们不缺乏信仰。在魏晋时期的古山西,文字已经形成了楷体字,所以在很多的佛像石碑背部都刻有方方正正的楷体看字。还有一尊尊不是很大的菩提像或者是观音像,和真人的小的佛像也是都栩栩如生,动态逼真,雕像上面的衣着服饰都清晰可见,让人看了感觉佛在人心中的至高的低位和至高的形象。在五层的展厅里面展示的是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的画展,作为一个学习国画专业的学生,怎么能错过名家傅抱石的画展呢,对于这个画展,参观的尤其仔细。傅抱石(1904年-1965年),字庆远,原名长生、瑞麟,江西新喻人。善画人物、山水、偶作花卉。傅抱石的山水画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未入蜀前,是认识古人、临仿古人的阶段。第二阶段为入蜀后,即1939年-1949年,客居重庆金刚坡时期。他将皴擦与渲染结合起来,使水、墨、彩在快速的用笔驾驭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皴法上,他以独创的“抱石皴”把勾斫和皴法糅为一体,喜用长锋笔,笔头、笔锋、笔根并用,结合山形和山脉的分坡走向,自由挥洒,形成许多飞白,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第三阶段是1949年-1965年去世,是傅抱石山水画技艺的再次变化、成熟完善的阶段。傅抱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