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Arabic\*MERGEFORMAT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2022合同法规定试用期合同法规定试用期合同法规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法》在第19条至21条,以及83条对试用期作了规定,这次对试用期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明确了试用期的适用主体:原来既使在同一个单位干的时间再长,假如换了个岗位,如从搞销售换到市场主管,也要重新规定试用期。有时用人单位总是想方设法不断设定试用期来规避经济补偿金和法定解除的限制等劳动法义务。部分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时,虽然工作岗位发生了改变,但是此前用人单位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对劳动者的精神状态、个人品质、工作实力等进行过考察,因此不应当再设定试用期。对此种状况,虽然《劳动合同法》第19条并没有明确规定试用期的适用主体,但是第19条第2款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此看来,便意味着,试用期只能适用于在同一单位招用的新的劳动者,也就是那些初次或再次就业的劳动者,对于在同一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无论其是否转换工作岗位、变更劳动合同或者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都不得再次约定试用期。二、试用期与劳动合同期限相关联:详细如下: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1、以完成肯定工作任务为期限或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2、3个月-----不满1年的不得超过一个月。3、1年以上不满3年的不得超过二个月。4、3年以上及无固定期限的,不得超过六个月。用人单位假如违反上述规定,假如约定的试用期超过了法定期限,那么用人单位必需根据正式劳动合同所约定的试用期满所发放的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超过试用期部分期间的赔偿金。三、明确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括内。用人单位不得在将试用期合同与劳动合同分别。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这说明试用期只是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一个条款,它不是独立的合同,它不能离开劳动合同单独存在。也就是自用工之日起,用人单位就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只不过是劳动合同中的一个特别阶段。四、明确了试用期劳动者权利:1、要求支付工资的权利。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必需赐予劳动者正式录用后同岗位同工种最低工资档或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且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基本工资。2、加班的,照样享受加班待遇。3、必需依法参与社会保险,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五、完善了用人单位试用期解除权的`行使条件:过去实践中存在一种误会,即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合同只要简洁的说不符合录用条件即可,根本不须要给出理由。这是错误的理解。《劳动合同法》在此方面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对解除缘由必需负担举证责任。但对于劳动者而言,基于劳动的不行强制性,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以无理由的解除劳动合同,只需提前3天通知单位即可。合同法规定试用期相关法律条文: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肯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与试用期相同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本条是关于试用期的规定。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对新招收的职工进行思想品德、劳动看法、实际工作实力、身体状况等进行进一步考察的时间期限。劳动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