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评价1新的培训开始,接触的最多的词语便是“学科素养”了。对于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来说,我们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实践和综合思维这四个基本的学科素养,这在我们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似乎总是不那么在意的。但非常荣幸在城关中学观摩了几位骨干教师的展示课,让我对这一学科素养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将谈谈我对程蕾蕾老师和陈孝忠老师关于《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方法》这一课的几点感受。两位老师的'课运用了相同的课件及导学案,上出了各自的风格,展现了不同的上课效果。程蕾蕾老师贴近学生,从评价整个班级的学生入手过渡到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非常的自然流畅;而陈孝忠老师则开门见山直接出示考点并回顾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更具有复习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两位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始终围绕考点11和16的相关内容,并针对近两年非常热门的分层评价的标准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展示,最后总结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有效地进行了学法指导,达到了这堂课想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但针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有几点值得商榷。首先,程蕾蕾老师针对考点16中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这一知识的落实不太到位,对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上虽然指导学生采用描红的方式帮助记忆,但基本只是一带而过。就这个问题而言,是不是让学生提前复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清单,上课时直接让学生进行复述效果会更好些,知识点的落实会更到位。其次,两位老师都展示了分层评价的评价标准,并出示了翔宇中学学生的做题答案,让学生对于这类题目有了很好的把握。但或许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先试着写一段评价,然后在方法指导结束后再写一次,根据分层评价的标准前后对比,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进步之处,这样是不是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以上是我的一点点看法,若有不合理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历史意识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需要培养的一种学科素养,在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加关注,而不是将教学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层面,努力往更高水平发展。历史人物评价2【评价项羽】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英勇果敢的人。巨鹿之战,项羽让士兵“皆沉船,破釜甑,烧炉舍,持三日粮”。他那破釜沉舟的英勇果敢激发了士卒的斗志,最终他以少胜多,向后世展示了一场经典战役。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除掉刘邦,消灭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他失去了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英勇果敢,范增数目于他,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而他默然不应。他优柔寡断让刘邦顺利逃脱了他辛辛苦苦设下的圈套安全回到了军营;他的优柔寡断甚至被范增取笑,“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掳。”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残暴的人。鸿门宴之后,项羽率领军队火烧咸阳,坑杀士卒。秦室宫殿的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没有熄灭,秦宫内的财货珠宝、宫女美女全都被项羽掳掠而去。时有人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说了这句话,竟然讲说这句话的人给烹了。项羽真是与秦始皇一样残暴无道,“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这大概就是项羽在楚汉争霸中失败的必然原因吧!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悲悯、不服输的人。项羽兵败于垓下,纵然有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世豪情,然亦有“时不利兮雅不逝”的无可奈何!面对江东父老,项羽无颜以对放弃了东渡乌江,毅然冲入汉军阵中杀敌数百,最终自刎而死,留下了一世英名。项羽的一生,有威震诸侯的不凡,又有陔下之围的悲惨;他曾经叱咤风云、显赫一时,但最终却成了悲剧英雄,这就是他的宿命吧!历史人物评价3正确分析评价荆轲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1、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