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基础知识指南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学习目标与考试的要求:重点记忆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知记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明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等内容;重点掌握教育发展过程的每个重要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的基本观点或主张,(一)“教育”的词源“教育”词最早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二)“教育”的概述1广义的教育活动是自人类以来就产生教育,2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3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认为教育史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神的意志。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而诺(1831:1902)3教育的心里起源论。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论(四)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其特征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二)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年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学校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500左右的埃及我国最早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2教育的阶级性出现3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脱离。(三)近代社会与近代教育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宣言的自由、平等的观念,促进近代教育对人的个性重视和对教育普及的追求。2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宣传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价值观,把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是教育成为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四)20世纪的教育1教育的终身化。是指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包扩学校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通过终身教育可以实现个人或社会的适应机能和革新机能2教育全民化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教育对象的教育。3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反应,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筹资方式的多元化,招生制度的,管理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标准。。。。4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特权和专制的否定5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要素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教”的主体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3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第三节教育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1教师劳动的对象时复杂的2教师劳动的过程复杂3教师劳动能力的需要复杂(4教师的内容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1根本在于他们活动并无规范,程式,方法。2学生的条件不同3课堂教学需要艺术创造。教师劳动的示范性1教师手段的示范市最普遍最经常用的主要运用工具,依靠非手段如表情,姿态,手势等2思想品德的示范性我国最早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以身作则”3知识传递中的示范4教师个体劳动的隐蔽性第四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在我国有三个含义1指所有教育学科的总称,2一种课程的名称3一种教材的名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2狭义的教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师范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1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教育目的4教育制度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甚为基本规律7学校管理问题第五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尽力了几个阶段1萌芽时期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形成时期3繁荣时期。。1萌芽时期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这一阶段在欧洲是源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即从公元前5世纪到16世纪:在我国最早是从春秋时期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及公元前6世纪到19世纪约五百年。孔子我国春秋时期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论点。。还提倡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不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都散于(论语)他被后人称为祖师,清朝康熙称它为“万世师表”。在这一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他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坤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被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2独立形态的教育形成时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他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1德国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被人扪誉为“教育科学之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在历史上被誉为第一部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繁荣时期1实验教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实验教学纲要)伊拉(实验教育学)其主要观点是:反对赫尔巴特的强调概念思辩的教育学,提倡吧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